高线公园一般提起来,都是指的纽约的高线公园,历史渊源说起来太长了,大概就是原本那里是高架铁路,后来废弃了,但是这种狭长的铁路,房地产商拿来也不能建楼,所以也没人想要,拆掉呢,费用也不便宜,留在那里也有碍观瞻。所以后来就民间自发,想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公园。
而这个公园又是及其成功的,它的建造和维护花费,小部分是自身的运营、活动,大部分靠募捐。
设计也是无数次论证和评比出来的。有多成功呢,本来只是个社区公园,但是却带动了沿线的发展,提高了周边的房价,游客的数量激增,居民也愿意回来生活,可以说对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影响远不止当地,不止美国,各个地区都以建成自己的高线公园为荣。
因为是集体的智慧,所以网页上会有从过去到未来,完整的所有资料的记录和高清图片分享,不会像设计公司那样藏着掖着,这点也是很完美啊。登录他们的网站,想要知道的资料一应俱全。
可以看到很多照片
还有捐赠页面
要知道,设计做的好,并不是高线公园的成功,而是因为高线公园的成功,才有了好设计,设计在其中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推动它的成功的,还是周围的人。
而设计的到底有多好,这都可以写篇论文了,这是荐书帖,我就不去絮絮叨叨了,直接荐书。
下面就说说这本书好在哪里,这本书是英文版的,就叫做HIGH LINE PARK。
虽然是英文版,但是文字不多,主要是图片展示,英文不好也不影响阅览。
从目录可以看到分的很清楚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前,包括原始的现状照片啦,前期各种资料啦,怎么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就是发起,设计,建造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展望,总结之类的。
图片资料非常的详细,例如第一部分。
整理的各种历史资料。
荒废的现状照片,分段进行了拍照记录。
第二阶段的设计建造过程也是分路段展示的,线性的公园适合分段展示。
设计阶段的资料,全长大概就是这么多。
分段设计
效果图
各种分析
然后还有剖面啦,大样啦
植物部分也是详细设计的
这就不得不插个题说下植物设计的大神 Piet Oudolf和他的新浪潮种植风格。
前二十年国内的植物设计,基本上都是修建整齐,比较规则的,好一些的就是有疏有密,有高有低。用一句景观人经常引用的话说就是“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但是自从 Piet Oudolf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植物设计方式,讲究追求自然,爱用多年生植物,野草野花的感觉,直接导致了植物设计的变革,草本植物的搭配会有一种原野的气息,秋冬还会有一种萧瑟的美,最美的时候不是繁华盛开时,而是凋零时候的美。
高线公园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这种风格,没有大乔木,根系不会太深,很适合这种空中花园。
现在上海新的景观设计,黄埔江边和外滩附近,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植物风格。但是感觉似乎挺花钱的,维护成本也不低。
建造的过程也有专门的记录,很少见一个项目从过去到未来,有如此详细的资料。
建成的照片也选的特别好,氛围透过照片就能感染人。随便摘几张给大家看看。
甚至觉得,传达出了包容的价值理念。
各个季节
第三部分
展示了各种活动,报道,影响。
沿高线公园周边建成和待建成的著名建筑,这些都是受高线公园的成功带来的。
这是截止去年全球拥有类似高线公园的地方。嗯,那时候还没有上海,不知道百禧公园是否能算的上。
一个社区公园没有想到拥有了如此大的影响力,全世界各处都向高线公园的致敬。
这本书基本上可以让你了解高线公园的前世今生,大量的图片资料,过去现在,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甚至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活动。总之挺感动的,设计的魅力,是作为一个最强辅助。
好书推荐,看图就够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石头的建筑记”作者:石头吃土豆(ID:arch-ston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