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垃圾拍上万张写真,惊动北京市政,却沦为禁片!网友怒赞:我们理应知道真相!

他为垃圾拍上万张写真,惊动北京市政,却沦为禁片!网友怒赞:我们理应知道真相!

丢进垃圾桶的垃圾都去哪儿了?


这个看似不假思索的问题,却被王久良视为人生的主题。



工作中的王久良


他拍《垃圾围城》,镜头对准北京外环500多座垃圾场


惊动官方,以超长批复下令整改,


并斥资100亿元,最终让这些垃圾场消失80%以上



你能想象吗,这也是光鲜的首都一角


他拍《塑料王国》,仅仅记录两个以回收塑料为生的普通家庭


登上全球最大纪录片展,影响遍及海内外,


2021年中国彻底禁止洋垃圾进口,画上句点。



在垃圾中生存而生疮的孩子


这不是人们观念之中孱弱的影像艺术家,而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工作者


这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让我们想讲一讲,王久良的故事。





他用不讨喜的真话
改变世界


王久良是个固执的人,这从他三次考大学的经历,便可窥得一二。


读不出乐趣,便退学;感到学历之必要,便大龄重考。


这自由出入高等学府的勇气,非常人所能有。





他最后一次考大学的原因,是他前去应征摄影记者的工作,却被本科学历的限制绊倒,而后痛定思痛。

这次,他总算来对了。


读罢中传摄影,王久良最初的作品,仍有浸淫学院体系教育后的当代艺术风味,却也有新意。



王久良作品《鬼神信仰》,这是烧给逝者的纸房、纸车


他强烈的关照社会现实的愿望,与他农村出身骨子中的民俗向往结合,


关注死亡、墓葬文化,这不讨喜,却为他引来了指路人鲍昆





是他鼓励王久良,不要找个班上,要坚持艺术


是他出资、引荐,让王久良在摄影道路走了下去。


否则,一个毫无积淀的乡镇青年,要在北京如何存活?


鲍昆提醒王久良,他应该聚焦自身对环境和生态的强烈感受,那是根植于他骨血的东西。


那才是只属于他的,真正有感染力的艺术。






谁知几个月的走访调查,让王久良彻底调转了方向


他兴奋而诚挚地表达,


“我干到现在,觉得艺术一点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事实。”





关注社会现实的摄影师向来不少,王久良不是孤身一人。


百年之前雅格布里斯改变了纽约贫民生活,刘易斯海因推动了童工政策改革


而国内最广为人知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


让许多人关心起了那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所代表的希望工程




可王久良所面对的凶险,有两重。


挖掘垃圾堆后的黑色产业链,与从业者、利益相关部门的纠缠是显而易见的。


铺天盖地淹没地球的垃圾,却是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恶果。


做一只在歌舞升平之时报丧的鸟儿,人们会愿意听吗?


答案,仍是未知。





可他说,人们不缺乏发现真相的能力,只缺乏面对真相的勇气。


于是,不懂化学,也不懂商业的王久良,


就此一头钻进了垃圾堆,找起属于他的真相。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

《垃圾围城》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这句话在王久良调查北京垃圾场的过程中,得到实证。


他骑上摩托车去第一个大型垃圾场那天,被铺天盖地的垃圾气味、烟雾所震撼。


但更让他内心震动的,是这个垃圾场与他家只有六公里之隔


这不算遥远的距离,当头棒喝了他。


那丢进垃圾桶就此别过的垃圾,就在不远处焚烧、就地填埋,进行不规范的处理。






他不能视若无睹。


于是王久良开始骑着摩托车,尾随一辆辆通往城郊的垃圾卡车,找出垃圾场的隐蔽位置并标注在地图上。


当他标注了几百个黄点后,才发现它们已经包围了整个北京城




一座座不同的垃圾场,呈现出极度相似的超现实观感





有垃圾场边的居民抱怨,因家里恶臭而从不敢开窗户,打了药家里就会落一地苍蝇。


有新人在污水河边拍照,洁白的纱裙反映出污水翻滚的绿色。


有钓鱼者闲情逸致垂钓,当被问起这鱼还能吃吗,不屑一顾地答:我才不吃呢,但街边小饭馆会要。


更有牛羊在垃圾堆里翻找觅食,而这些牛羊不久后将会被送往城市的餐桌。





当完成我扔垃圾,牛羊吃垃圾,我吃牛羊的循环,


我在吃垃圾这个结论,让王久良近乎呕吐。


记录垃圾场——这个人们看不见的远方,才变得必要起来。




《垃圾围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可以预见的。


但当政府高层决策者介入,王久良还是前所未有地认识到个人行动的力量





他不介意继续蚍蜉撼树,因为他成功了。


《塑料王国》由此而来。


《塑料王国》


因《垃圾围城》声名大噪后,王久良开始在世界各地四处参观调研。


在美国伯克利垃圾回收中心参观时,王久良站在负责人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看见一辆辆装载垃圾的巨型卡车。


负责人告诉他,这些垃圾全是去你们中国的。





王久良一瞬间被刺痛了。


他说自己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当别人肆无忌惮地告诉他,要把垃圾扔进他的家,他仍然被刺痛了。


于是他去了这些洋垃圾的下一站,中国数以万计专做垃圾回收的家庭小作坊。




垃圾产业是穷到极致的拾荒者们的乐园。


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哪怕要为此牺牲,孩子。




《塑料王国》第一幕是黑暗,全然的黑暗。


让人讶异,自己的屏幕是否坏掉。


继而是黑暗中透光的塑料,孩子兴奋而疯狂向外翻找的模样,像塑料子宫孕育出的一位新生儿。





如果塑料薄膜,好似人类的胚胎。


那么脏污死水,是不是好像人类的羊水?





这太可怕了,但这是《塑料王国》的开篇。


更让人觉得可怕的,是两户主人公家庭乃至这个村庄的居住环境。


他们在垃圾里工作,提取值钱的东西卖;


也在这里生活,梳洗饮食建立在废墟之上。





孩子们“不知好歹”,


在垃圾里认识新大陆的事物,接受美和知识的幻影



小女孩在用几张废纸,堆积出她想象中的键盘与电脑

孩子们在阅读英文宣传海报,上面写着“Love is all you need”【爱就是你需要的所有】


大人们苦闷无门,


在垃圾里收拾几不可得的财富,又一边痛喊:埋汰呀!



我们甚至真的见证了一场垃圾堆中的分娩。

本该意味着希望的降生,却只能看见父辈生活的重复:


吃着用塑料烧出的饭,用着垃圾处理池中的水,不识字,不上学。






有人评价,这部片子被禁,是因为太片面。


可这难道不是他们真实到惨痛的生活吗?


这甚至也是我们什么都不做数十年后,将要品尝的生活。


即使我们没有被更具象地包围,我们仍身在更广义的包围之中。



《塑料王国》的英文名,叫Plastic China.


在塑料以外,Plastic有着塑形的、人造的、不自然的意思。


这层含义,建筑在彼时蒸蒸日上的中国经济之上,更为作品多添了一个极富深意的脚注。


那些未完成的


后来,王久良在陆地上的探索,早已不局限于垃圾。


《有关中国大地的二十张照片》演讲中提到,


他去往无数矿场,凝视开矿厂商给大地带来的新伤旧痕。


石材运走,造了烂尾的城市,留下破碎的山河。




他也把镜头对准海洋污染,那是尚未获得公映资格的《海鸥》。






题目锐利的《水鬼》,讲的是对自在生活的鱼来说,


捕鱼的人不过是水中的鬼。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常看常新,还是老生常谈呢?


所有触目惊心的垃圾景象,昭示的究竟是人类无节制的消费欲望,还是无处安放而被抛之脑后的负罪感呢?


如果必须时刻谨记,此刻手中扔掉的垃圾会带来数百年的水土空气污染,


人还能够忍心扔下去吗?


选择忘记负罪感,将面前的垃圾桶当做垃圾的终点,


仍是一种不会被人类社会责备的正当生活。


但或许也可以选择,不要忘记,用心灵和大地一同感受,这必将到来的沙砾。


没有答案,但追寻真相,就是王久良持续表达的意义。


图源:王久良作品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