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大悲宇宙林琨皓:「元宇宙」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遥远(下)

独家|大悲宇宙林琨皓:「元宇宙」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遥远(下)




大悲宇宙

 

在上一期专访中,艺术家大悲宇宙林琨皓与DESIGN SOCIAL分享了他从次世代游戏美术行业进入 3D 数字艺术创作领域的契机,以及他是如何使用电影《头号玩家》中“绿洲”和网络游戏中游戏装备的概念来解释「元宇宙」和「数字艺术」的,而在本期推送中,我们也将对谈的内容进一步拓宽:关于 5G 技术的应用将如何推动元宇宙的发展,元宇宙中的社交多元化的可行性,以及在大悲宇宙的遐想中,未来的数字世界将是一幅怎样的样貌。

独家|大悲宇宙林琨皓:「元宇宙」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遥远(上)



赋予算法以价值


大悲宇宙与他的文本基因计划

 


包括虚拟蝴蝶和文本基因计划,你平时工作的主要精力是专注在哪?

其实算法一旦写出来之后,需要调整的并不是很多。现在主要是去调教算法的模本,它需要学习的样本,我现在每天最主要花的时间就是去甄别和筛选我所喜欢的那个方向——算法会给出很多方向,你要选择一个方向让它继续深入地去算这个方向上的成果,所以我现在花了最多时间的就是去观察,然后选择和筛选我想要的东西,这是极其消耗时间的。





你会把它视为机械劳动吗?

这是肯定的,但也不仅是机械,因为它的量太大了,你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观察和筛选你想要的,不然算法它本身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打个比方,可能算法的成果就像树状图,你给到一个点,它可以展开一个树状图,但如果你要让它的某一个点再延展出树状图,「选择」的动作必然是人要去做的





为什么不让它无限展开?

没办法,它只会从那个点去拓展,局限于平面拓展,不会往上升。你要去掉没用的东西、修剪树枝,最后才能长出一个你想要的盆栽的样子;如果放任它每个方向都无限生长,这里面就充斥了很多重复和无效的信息


蝴蝶项目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按道理来说,如果一个项目做两年多,应该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有一种重复感,但是反而不会,因为我觉得这就是人跟计算机协同的一个比较美妙的东西;它永远能够给你产出全新的成果,这个感觉还不错。因为只要给计算机通电,它的算力一直就会算下去。





所以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在教电脑怎么去学习?

对,然后电脑产生的结果也在反馈给我,因为我看了那么多东西,它产生那么多结果也在进一步改变我的审美和去更改我的欲望。互相塑造、互相成就,然后永无止境。你只要愿意去看它做的东西,你就能够再去给它挖掘出一些新的可能。



不断追随技术的脚步




「未来仏」系列

 


你觉得在创作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会向着算法那套思维去转变吗?有受到这样的影响吗?

其实这个问题还蛮尖锐的,我一直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的视觉会不会趋于一种麻木?但其实暂时我得到的思考结果是不会,因为真的量实在太多了,你没办法想象那个数量。如果我的三台计算机都全力运行的话,基本上一个晚上可以做出差不多将近 10 万只蝴蝶,然后我会需要从 10 万只里面挑出 1000 只左右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反而不会去顺着机器的方意思走,因为它的方向太多了,我会更坚定我自己的审美取向去选择我喜欢的蝴蝶。越在频繁的人机交互当中,你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反而人的感知或者说你的审美意识反而是被进一步强化的。





技术上的限制对于元宇宙的发展至关重要,包括沉浸式的体验也基于网速的要求,5G 技术的普及会不会催发出新一波元宇宙膨胀的趋势?

肯定会,我一直说我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一个新的事物它会催生出很多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会带动软件、硬件的革新。你想想看这几年我们家用的 CPU 和显卡,它的迭代速度和它性能的提升,可能都超过了此前好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刚刚你说的通过 5G,包括以后的 VR 头带设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运算和宽带的容量,信息的传递需要要更快的宽带。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长的一个产业链,从底层开始不断的去推动人类的科技、计算机应用科技的一些更新和迭代。





你有在为这些变化做什么准备吗? 

我一直在追随技术的脚步,我工作室的电脑那颗 CPU 要差不多 3 万多块,相当于是 2000 年左右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力——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当时的超级计算机是像冰柜一样,而现在我可以把一个超级计算机放在家里,这是技术的下放。对于个人使用的这些民用 CPU 终端来说,它们都在以这样的速度迭代,你想想未来再接下去就是量子计算机了。





我们现在其实正在逐渐趋近于摩尔定律的极限,但是像量子计算机这样的未来科技,到现在似乎也没有一个真正的眉目出来?

有的,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量子技术计算机的原型机、实验机,正在投入测试,并不全是架空的想象,当然,要到民用或者商用可能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最理想估计也要再过个几十年,但是不妨碍我们去关注它。所以你刚刚说我有没有在做什么准备,首先我还蛮关注硬件的,这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硬件的话,其他都只能停留在想象。


我在和这些科技频繁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能够看得到它的脉络,每一件事物的革新和迭代,都能够带动很多东西。比如,我现在做的创作就有很大的一部分工作是依赖于人工智能和算力;如果我没有刚刚说的那个 CPU,我根本没办法做到我现在的工作。未来的算力如果再提升,或者说我们去创作的方式和形式,包括我们观看这些数字艺术品的形式都有所改变的话,对于艺术家来说,它能够改变和能够创作的空间也会被无限放大。



未来的多元化社区

「未来仏」系列

 


愈来愈多的品牌与个人开始广泛布局元宇宙以及加密艺术,这个市场也逐渐膨胀,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其实你可以把这些项目都当作是基于这个艺术家或这个品牌的「股票」,你觉得他未来还有潜力,你就多买它,你要是觉得他没潜力,你就观望就好。包括像艺术品投资也是,越来越趋同于「股票」,你看好这个艺术家,你觉得他的生命周期还很长,或者是你觉得他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你就去大胆持有他的作品,持有它早期的,中期的,甚至到以后晚期的作品。我们不说实质上的金融收入,我们就说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或者满足,你是在看着这个艺术家在生长,或者说看着明星在生长。





但是艺术家该如何保障自己「NFT」作品的价值?既然这个创作方式的成本这么低。

那就回归到艺术家是怎么经营自己的,不是说一定要发无限量,有些艺术家他一辈子就发一件作品。所以我觉得真的就跟买股票一模一样,如果个公司无限超发股份,市值肯定会被稀释如果你是想经营好这一块东西,自然会有循序渐进的一些步骤和策略在





那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元宇宙中的社交多元化的社区?

这可能就是未来世界的文化,我们所喜欢的东西可能真的就是朝多元方向发展的,不像在互联网没产生之前,可能是以精英为代表,然后去做一些制定规则,或者对于文化的一些归纳,精英们掌管着话语权,在未来,这些话语权都是下放到每个人,然后大家能够自主选择你觉得好的东西,这是趋势。未来可能不会有精英,因为信息太扁平化了,甚至我觉得,很多时候只是你不想学而已,现在任何知识或者是说任何你想看和想知道的东西,动动手指都能看得到。如今,思维上没有很明确的壁垒——尽管在现实世界可能有着阶级壁垒,但是在思维层面上,其实大家都是更扁平化的



就算是最诚挚的科技爱好者,一如大悲宇宙,未来世界的蓝图始终将掌握在人类的手里,而科技和算法则是人们用于建设时的工具。在大悲宇宙看来,元宇宙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关键时期,使用数字手段构建未来的世界,是艺术家和技术先驱们的工作,作为普通消费者及文化的享用者,我们可以在唱响的同时构建自己的“虚拟人生”。



Writer

Freddie

Editor

Min

Presented by

Design Socia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SIGN SOCIAL”(ID:designsocialofficial)。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