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erD × Talk:前瞻新一代互联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五大趋势

ThinkerD × Talk:前瞻新一代互联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五大趋势

|| 导读
主题:ThinkerD × Talk:前瞻新一代互联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五大趋势
阅读时间:约 1800 字,阅读时间预计 3 分钟
作者:马林
阅读收获:
   1)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典型特点与发展阶段
   2)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发展的 5 大趋势:从消费迈向生产、从餐桌走向土地、从大企业到中小微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到天生数字化、数字化与低碳化开始孪生发展


近日,阿里巴巴发布 “2022 数实融合趋势观察”,为业界提供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五个新趋势观察。趋势显示:数实融合正从消费迈向生产、从餐桌走向土地;从大企业到中小微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到天生数字化同时,数字化与低碳化开始孪生发展。

近年,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实体业务、虚实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已经向泛互联网蔓延并展开,从事相关行业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如:toB、toG、电商、数字孪生、物联网、系统集成、医疗、农业等

数实融合的业务典型的特点:

1,先有实体业务,数字化 - 信息化提升业务效率,如:信息通信、协同、降低人力成本等;

2,从实体业务中积累的数据,作为大数据、AI、算法演进的基础,反哺赋能实体业务,如:医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AI 应用等。

2022 年 1 月,国家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主线,并提出“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

数实融合总体上呈现三个阶段:
1.0 时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简单相加,数字要素开始零星渗透进实体经济
2.0 时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相融,许多领域出现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式发展
3.0 时代:所有行业发展都受益于数字技术推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 3.0 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长”在这个数字技术生态之上。



01
趋势 1:从消费迈向生产
中国消费端数实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世界领先,数字化成为成为企业廉洁消费者的重要纽带。数字技术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产品、模式和业态,率先收获数字红利,实现全面数字化的意愿强烈,纷纷启动生产端的数字化转型。
在服装行业,以往库存的浪费造成超长的资金周期,临时的小单、急单又没有工厂愿意生产。作为阿里巴巴的新制造平台,需求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3D 打印,供给端:智能调度让生产线具备极度柔性的制造能力。新晋独角兽 SheIN,通过整合并提升双端的效率,把周转周期缩短到 5-7 天。



02
趋势 2:从餐桌走向土地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新养料。农业数字化场景正迅速从消费端的“餐桌”走向更上游的“土地”。头部企业,以数字技术打通“研、产、供、销”全链路,推动农业提质降本增效的路径。



03
趋势 3:从大企业到小微企业
数字协同办公平台与应用开发平台加速普及,成为企业组织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和应用开发的统一入口,推动 SaaS 生态繁荣发展,企业按需选择、开箱即用,数字化转型门槛大大降低。
借助低代码等数字技术,应用开发变得简单、敏捷,打通企业数字化“最后一公里”。



04
趋势 4:从数字化转型到天生数字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从诞生起,就“长”在数字技术生态上,成为数字化原生居民:组织在线上、生在云上,以数字技术与产品贯通内部、连接上下游。
他们是原生的数字化实体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截然不同于传统企业,正在以全新的运行方式,进化为面向未来的、更具竞争力的新物种。



05
趋势 5:数字化与低碳化孪生发展
“双碳”战略之下,企业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是数字化。对于国内许多面临转型升级的企业而言,数字化与低碳化是两大历史性使命。事实上,两者是高度吻合的。
在能源转型之外,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并有效推动节能减碳。数字化,会成为低碳发展的最强支撑与最大变量。
比如当企业全面上云,就可以比分布式的传统机房减碳 86%;在日常运营中,通过数字技术建立低碳能效管理系统,可以继续降低碳强度。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数字化 (Digitalization) 和低碳化 (Decarbonization) 会成为传统行业转型的两翼,让实体经济实现"双重转身",数实融合将平稳高效推动碳中和时代到来。



欢迎加入 ThinkerD 社群,超过 300+ 热爱产品、热爱设计的小伙伴们,互相讨论学习一起进步。(公号内回复消息:【社群】)

欢迎关注支持 ThinkerD 本公众帐号,点赞、转发、再看以帮助更多的朋友们。


报告下载:点击文章【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 ThinkerD”作者:ThinkerD(ID:Thinker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