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人为什么会掩耳盗铃

徐贲:人为什么会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国人熟知的一个成语,典故来自《吕氏春秋·自知》。故事里本来是“盗钟”,后来改成了“盗铃”。话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偷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自欺欺人的故事。但是,即便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自欺欺人的事仍然层出不穷。
 
 达克效应:当代社会的掩耳盗铃
 
2016年,泉州市一家工厂的财务室被人撬门盗窃。警方经过视频比对后锁定了嫌疑人,是曾在该厂上班的赖某。

然而监控录下了他的奇怪举动:朝某个方向拜了三拜。在被抓捕后他说,他对着监控拜三拜,是希望报警人或者警察看到监控不去抓他。这大概是当代版的掩耳盗铃。

美国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为此类自欺欺人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性质界定。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欠缺思维能力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误以为自己比实际上更有能力,或是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二人用自己的名字给这种心理机制命名为“达克效应”。
 
这两位心理学家对该效应的兴趣,缘起于一个美国版的掩耳盗铃事件。1995年的一天,美国匹兹堡市一个名叫维乐的44岁男子,在光天化日下,一天之内,毫无伪装地抢劫了两家银行。电视台当天就在晚间新闻里播放了银行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新闻播出仅仅一个小时后维勒就被逮捕。

警察告诉他,逮捕是根据摄像画面的证据。他却非常吃惊,难以置信地说:“我明明已经抹了柠檬汁的。”原来他以为,用柠檬汁抹脸,就可以在摄像机镜头前隐形。
 
邓宁和克鲁格认为,维乐用柠檬汁抹脸来隐形,意义不在于他这个人特别愚蠢,而在于显示了一种我们大家都有的认知偏误倾向。它包括两个方面:能力欠缺的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强的人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这种认知偏误起源于人的内在幻觉。

“能力差者估计偏误,是因为错误估计自己;而能力强者估计偏误,是因为错误估计他人”。能力差的人只想着自己,会以为自己能力很强;而能力强的人则会想到他人(这也正是能力差者所缺乏的能力),会认为他人的能力比自己更强。

 愚者自负,智者自知
 
邓宁和克鲁格还发现,过高估计自己的现象,其实从阅读理解、玩游戏、打网球,到驾驶车辆、医生问诊、官员制定政策,比比皆是。

能力差的人大致有这样四个特点:一、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二、不能正确认识他人的能力;三、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或是不足的严重程度;四、可以通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能认识并承认之前的无能程度。

能力差是无知造成的,但能力差并不就等于无知。因缺乏知识而能力差,不难补救,但克服无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严重的无知,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无知,这是最难以改变的能力缺失。

邓宁用“日常生活中的病觉缺失”来说明这种能力缺失。“病觉缺失”又称疾病感缺失,指的是一个人因大脑损伤而不能感知因大脑损伤造成的机能障碍,如失明或瘫痪。

邓宁在《纽约时报》发表的《病觉缺失的吊诡:出了错但你不会知道出错》长篇访谈中指出,如果你无能,你不会知道自己无能。

“当你无能的时候,你得出正确答案所需的能力,正是你认清什么是正确答案所需的能力。如何逻辑论证、当好父母、经营管理、解决问题,你需要用来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就是你用来评估答案是否正确的能力。……在别的领域里是否也是如此?我们惊讶地发现,确实,确实是如此”。

邓宁和克鲁格承认,无知者不知道自己无知,这并不是心理学的新发现。他们把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查尔斯·达尔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和伯特兰·罗素(“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 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也列为发现这个现象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掩耳盗铃的例子。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里说,“傻子觉得自己聪明,而聪明人知道自己是个傻子”。
 
傻子不知道自己傻,这并不仅仅是令人发笑的掩耳盗铃、柠檬汁抹脸的故事,而且也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生活问题。

我们的许多机构,是不是也有这种病觉缺失的问题呢?它们该如何评估自己的效率和能力呢?要是它们知道,用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就是用来评估结论是否正确的能力。那么,它们又该如何有所行动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家”(ID:gblysj)。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