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2公里、占世界1/4,中国何以成为“地铁超级大国”?

9192公里、占世界1/4,中国何以成为“地铁超级大国”?

2021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达229.6亿人次,运营总里程超过9192公里,约占世界城市轨交线路总长的四分之一。中国正向着“地铁超级大国”一步步迈进。


图源:新华社(侵删)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在海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更是“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为之骄傲的同时,你是否疑惑过,为什么中国的轨道交通总是又快又安全?
答案或许可以从某地铁机车装组车间里开始寻找。

如何守住轨道交通安全的最后防线?
整车质检是车辆下线运行的最后一关,这关乎着轨道交通能否安全准确运行以及无数乘客的生命安全。为此,整车质检要求极其细致、流程漫长,这也让轨道交通整车质检面临着诸多痛点。

标准多、细项多,易错检、漏检

轨道交通整车质检标准多、细项多,不同机车有不同的质检作业流。即使是熟练的质检工程师,也很难记住所有的质检标准,只能一边通过手机对照质检标准,一边完成质检。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错检、漏检等情况。


流程繁琐,质检报表存档、追溯难

在传统的轨道交通质检流程中,质检工程师不仅需要详细填写开口项,在完成质检后,还需要回到办公室,手动录入MES系统。假如出现不合格项,质检工程师还需重复上述动作和流程,进行复检,耗时又耗力。而纸质报表并不能详尽记录质检情况,还会出现难以存档,难以追溯等问题。

老师傅带新手,质检工程师难培养

整车质检的高要求让质检工程师的培养成为了难题。整车质检工作几乎都是老师傅带新手,培养多年才能有一个合格、熟练的质检工程师,这让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直线上升。
不过,随着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轨道交通的生产制造也步入了智能化阶段,某地铁机车装组车间就在近年来开启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图源: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侵删)

从卷尺、纸笔到“火眼金睛”
整车质检也能轻装上阵
“异常”
“风管接头未打油”
“拍照”
“下一步”
……
在繁忙的某地铁机车装组车间里,质检工程师正在执行整车发车前的质检工作。不过,不同于以往左手卷尺、开口项,右手纸笔、质检表,这次他“轻装上阵”。

不再需要对照着手机逐条查看质检标准,佩戴的Rokid Glass2智能眼镜会及时提醒每一步质检工作内容。
遇到异常项,也不再需要一边拿着手电筒和摄像头拍照录像,一边拿着开口项逐一填写,Rokid Glass2智能眼镜会记录异常的地方,同时后台还会将异常项提炼出来并形成待复查的任务标记。只有异常项被解决,完成复检并确认正常后,这项任务才算真正被执行完毕,而且系统中还会详细记录每一次的质检结果,方便回溯。

图:工程师佩戴Rokid Glass2智能眼镜执行质检
执行完一次质检工作后,质检工程师也不再需要回到办公室手动录入开口项。佩戴的Rokid Glass2智能眼镜早已将质检结果回传,并形成了音视频及文字说明一体化的质检报告,大大提高质检效率。
用一副Rokid Glass2智能眼镜帮助质检工程师完成复杂的整车质检工作,其背后离不开“黑科技”的加持。
依托AR智能工作流平台和该地铁机车装组车间现有的整车质检作业项目,Rokid为质检工程师们打造了可以随取随用的质检标准库和质检工作流,在指导质检工程师进行机车发运、定期维保等检查工作的同时,还可解放质检工程师双手,形成质检任务闭环,实现质检效率提升,降低漏检/错检概率的多重目标。

“地铁超级大国”的背后
还有哪些黑科技?
AR智能眼镜大大提高了轨道交通整车质检的效率和准确度,而中国逐步成为“地铁超级大国”的背后还离不开这些黑科技。

地铁迈入全自动驾驶时代

全自动驾驶技术在地铁领域率先取得了突破。目前深圳、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均开通了全自动驾驶地铁线路,以列车自动唤醒、自动发车、精准停车、自动检测等功能,让中国地铁正式迈入“全自动驾驶时代”。

图源:央视新闻(侵删)

5G让地铁更智慧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提交了“关于大力促进轨道交通5G、行业云、AI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受到了众多关注。目前,在地铁等轨道交通场景应用5G技术正在被多方探索。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好的乘车体验和更完善的列车运行安全保障都将进一步走进大众生活。

地铁车窗变“魔屏”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让地铁的车窗摇身一变成为了“魔屏”。不仅能随时传达各种图像、文字信息,乘客触摸车窗,还可以看视频、读新闻、逛网店……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生活”。

图源:轨道交通网(侵删)
除了上述列举的技术,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地铁黑科技?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okid”(ID:Rokid111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