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自宅
不爱设计爱自然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90后建筑师王左千在北京长大,后来旅英8年,又到南非生活。
2020年,他和太太回北京定居,把新家安在五环附近,350㎡两层楼,用2年时间一点点改造。
▲ 改造后的家
200多棵黄杨围绕着小楼,院子里的花交错盛开,直至雪前。
想随时看到最美的景色,就打掉靠花园一侧的墙。
不喜欢过度装饰,家里最多的是世界各地淘来的大师手稿、设计师家具和老物件。
王左千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也可以住得和自然亲近有度,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角落,去感受四季的流转、世界的变化。
01
▲房子外立面
▲院子里的山楂树
2020年,王左千与何丹选择回北京定居。王左千希望,在北京这样“大杂烩”一般的城市里,造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地方,少考虑复杂的设计手法,也不必伤筋动骨地大拆大建,简简单单,自自然然。
他们的新家在五环附近的僻静之地,两层独栋小楼一共350㎡,室内200㎡,院子150㎡,遥远非洲也浸润着这个家。
外立面被涂刷成低调的白色。
▲一层
进门后,一层主要是打通的公共区域,包括客厅、餐厅、厨房。另有一间客房。
▲“假山”镜子
玄关的那块异形镜子由王左千仿照假山的形态设计,他说:“北京的园林、公园里多假山,有些奇特的造型真是可遇不可求,我就自由发挥,在家造一座小假山。”
▲沙发可灵活拆分、组合
▲背板正面为陶瓷版画——1971年版达利《基督教骑士》,背面是赵无极签名电报
往里走,餐桌附近的彩绘冰箱柜也由王左千设计,但彩绘纹样来自艺术家作品。柜子上方挂有众多建筑师手稿,是夫妻俩从世界各地淘来的。
楼梯立在公共区域的中间,王左千拆掉了原有的老式扶手,只留下混凝土结构,用老木头包边,再砌两堵低矮白墙做护栏,所以能看到旧楼梯的部分轮廓,也凸显了木头的质感。
▲非洲部落面具
楼梯上挂着两张100多年前的非洲部落面具:上方是先人面具,这个部落的成人礼是野外生存挑战,若成功通过,就会被赐予;下方是法师面具,村里有威望的巫师才能佩戴。
▲书房
沿着楼梯上2层,转角处是开放式书房。大面积的全景窗,几乎让室内面向花园的界限消失了,风景完整地渗入。书桌上排列着他曾经的项目——苏州御窑金砖厂的规划模型。
▲主卧
▲家中的所有窗户都是全景窗
▲墨西哥鼠尾草
▲灯芯草
▲窗外的玉兰树
院子里种了银杏、刺梨、龙柏、灯芯草、墨西哥鼠尾草……沿着房前的曲折小径分布,被黄杨树“保护”着。
夫妻俩还选了一些耐寒的植物,到十一、十二月,院子里还有花在开,一年四季都有景色观赏。交替开花的园子像调色盘,何丹在北京知道了什么是“四季变换”,这是在南非鲜有的体会。
“家里的两只小狗,一只刚来时奄奄一息,是何丹在福建老家的垃圾桶旁捡回来的,另一只是买的时候被骗了,我们担心它被退还后不受待见,就留下来了。现在都很好,花也好、小动物也好,顽强的生命力最感染人。”
每天去工作室上班前,王左千都要照看一会植物,并在花园里坐一坐、吃早餐。
▲ 建筑师隈研吾的限量版手稿
当王左千整理家中的建筑师手稿时,世界的确如卷轴一般展开了。聊起自己收藏的手稿和家具,他笑说:“也许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贵藏品,但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我每天跟它们相处很快乐,仿佛跟艺术家们一起共事。”
▲建筑师大卫·阿贾耶的手稿
入户镜子映衬的是建筑师大卫·阿贾耶的手稿,所画建筑是他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设计的“三教神庙”,清真寺、犹太和基督教三合一,体现了不同信仰的大融合。
▲左为勒·柯布西耶的手稿
▲ 左下为达利版画作品
右上为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签名手稿
另一面白墙上有勒·柯布西耶、安藤忠雄、弗兰克·盖里等建筑大师的手稿。其中,柯布西耶所画的,是他送给印度昌迪加尔城的标志性建筑“张开的手”,意味着独立后的印度以开放姿态与未来握手。
▲ 阿尔瓦罗·西扎的画作
▲上到二层,首先看到的是当代艺术家张季的作品
▲两幅画作是当代艺术家张广宇作品
他最宝贝的,还是放在卧室的阿尔瓦罗·西扎画作。西扎是1992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1998年坐在海边亲手画了这幅Family,于2020年被王左千在慈善拍卖会上拍下后,从波尔图的办公室寄出。
▲Moroso手工编织椅
▲红蓝椅来自荷兰设计师赫里特·里特费尔德
至于收藏的数十件家具,从大师级中古家具到捡来的民间老物件,都有。花园户外椅是Moroso的手工编织椅。“它的造型像灯笼草,很有自然感。”
▲Fritz Hansen 50周年纪念版
餐厅6张椅子是90年代的Fritz Hansen中古椅,书房窗边带有“翅膀”的是50周年纪念版。王左千兴奋表示:“预订一年后才收到,手工制作周期很长。”
▲19世纪的德国小提琴
摆件也淘自全世界各地,客厅的花瓶是日本明治时代烧制,后被英国人带到南非。还有源于19世纪的德国小提琴,是王左千从伦敦搬回北京的收藏品。
▲ 泉州传统建筑屋檐上的旧雕塑
▲彼得·库克手稿
▲王左千在南非工作调研、在南非棚户区走访
在库克的建议下,他尝试跳出原有的调子,去和形形色色、不同圈子的人打交道,“现在我做项目,一定跑到大街小巷,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王左千参与设计的南非COVID-19临时口罩厂
▲改造始建于1953年的北京大院老公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梦想家颜究所”(ID:idzoom200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