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座建筑,为6000年历史的材料注入新生命!

8座建筑,为6000年历史的材料注入新生命!


砖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易于煅烧、适应性强、尺寸标准,这些特质赋予了它极好的灵活性,因而它的使用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建筑史。

从两河流域到古罗马,再到路易斯・康、阿尔瓦・阿尔托和伦佐・皮亚诺;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再到吕彦直、刘克成、朱锫……

就这样持续了几千年,砖一直是世界许多地方的主要建筑材料。它比几代人、某种建筑风格甚至是某个文明,都更加持久。







但是我们不禁会想,这种古老的材料发展到今天,建筑师们是否被迫简单地讨论砖砌建筑的旧风格,已经很难找到其他的可能性?砖砌建筑在当下,还可以有新的、未知的未来吗?


建筑师们正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或用现代建筑方法创造全新的砖砌组合形式,或着眼于旧砖的可利用性……以下的八个新项目表明:砖,这一6000年历史的材料,仍然可以走在建筑界的前沿。



01

洛夫特斯街18号

Silvester Fuller




项目位于悉尼市中心的Loftus街18号,包含36套公寓和6家零售店,与隔壁新修复的商店完美呼应;立面使用精致的浅色砖对比硕大的矩形窗户开口。






在细节上,新建筑增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扭转的墙体:较低的窗户中,砖向不同的方向弯曲,以捕捉不同角度的阳光。


这种手法拓展了砖的可能性,给这一坚固的材料以不可思议的延展性。


02

gjG House

BLAF Architects



在设计这座位于根布鲁日的新住宅时,BLAF建筑事务所本想将砖瓦像墙纸一样粘在建筑上,作为砖的替代。



但是,他们发现这种做法会在建筑的生命周期结束时,产生大量不可重复利用的废物


因而在最终设计中,他们选择强调旧砖的可持续品质,用回收的砖建造了一个弯曲的贝壳形状的房子。



外砖墙不依赖横墙、柱或梁;它们的稳定性仅仅基于它们的形状和砖之间的粘结。此外,砖的使用为房子提供了一种永恒与成熟之感。



03

维格酒店

Cumulus Studio



这家位于朗塞斯顿的新酒店在建筑创新性和社区同化性之间找到了适当的平衡。首先,酒店使用了当地的砖块(来自澳大利亚唯一经过认证的碳中和砖厂),以示对该地区工业遗产的赞许。





同时,该结构略微错开的立面创造了独特的阴影带,它们在一天中,根据太阳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04

Yishè at Atrium House


via.







坐落在香港的高楼大厦之间,该度假村是一个宁静的避难所。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古代传统建筑。


度假村由一系列弯曲的亭台楼阁组成(由中国传统的青砖建造),围绕着一个中央水池。



砖墙图案十分简洁:墙壁从上部至下部慢慢过渡,随意的空隙增添了纹理的趣味性。




05

Expansion of Bogotá Hospital

EL EQUIPO MAZZANTI






自Bogotá成立以来,砖一直是这家医院的标志性特征。建筑师对医院进行扩建设计时考虑到了这点,因而为建筑设计了一个由半透性砖膜覆盖的多层玻璃结构。






细长的单个砖连接在垂直的钢索上,并不是相互堆叠。相反,它们更像是遮阳板,为建筑降温,并为里面的病人提供一种隐私感。






06

Barretts Grove

Groupwork + Amin Taha





这座公寓楼位于一座维多利亚时期的联排别墅和一所爱德华时期的红砖小学之间,力图以现代设计为英国砖建筑的历史开启新的篇章。



简单的轮廓与隔壁爱德华时代的学校相呼应,显眼的出挑阳台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砖的外墙上。




07

Edges Al Barouk

Studio Toggle






Studio Toggle在有限的预算内设计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外墙,它将一层楼高的砖块以一个角度移位,产生模块滑动的错觉,使建筑富有动感。






08

佩万德住宅楼

Cedrus Studio




这座位于德黑兰的新住宅应用了砖——这一伊朗本土建筑的主要元素。多层的卡其色砖制造出虚实映衬的不同纹理;表面构造结合了植物栽培基质,建筑立面将慢慢地被植物取代。






在室内,砖块的游戏仍在继续。大厅里突出的砖柱和点缀在整个房子里的祖母绿色的砖块,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结语

在今天,砖砌建筑仍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它们静静等着,等待建筑师赋予它们的每一次新生。
“建筑师的职责是让每一块砖头回归到它自己的位置,建筑师不是在圆自己的梦,而是在帮助砖头完成它们的梦想。” ——路易斯·康


资料引述

[1]https://architizer.com/architectural-projects-that-prove-brick-innovation-is-not-dead

[2]https://zhuanlan.zhihu.com/p/70262215

[3]https://www.archdaily.com/gjG House / BLAF Architecten

[4]https://cn.bing.com/images

编辑  杨卓航

责编  胡佳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