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人为甘南“乌托邦”搭建,勘测一座村庄的生态与人文

80人为甘南“乌托邦”搭建,勘测一座村庄的生态与人文



编者按///


今年8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则岔石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批新鲜面孔,他们是RAC STUDIO的导师、学生与奥雅设计的设计师,他们在这里开展了一场以真实设计需求与项目落地为导向的课程,让设计与自然更好结合,为村落带来更加便利和人性化的装置设计。


我们的撰稿人小野跟随设计团队实地探访,通过7天的走访、调研、设计、搭建,记录下一场关于生态与人文的尺度勘测。






冲破城市——

走进自然频率



从成都出发去兰州,飞机上俯瞰云层下的城市,像一只巨大的镂空心脏,流金的脉络千丝万缕交织在一起,为城中区源源不断的输送能量,流光溢彩的不夜城,蓬勃跳动的频率。不眠不休的节奏,这就是城市的频率。


我们至今迅猛发展的城市文明,已经覆盖了地球大半个版图,到处都是汹涌的人潮,喧嚣的街区,络绎不绝的商厦,生在其中,呼吸都在与城市频率共振。当你远离城市,频率也在拉扯中被隔断,万物开始遵循自然的频率,生杀掠夺、生生不息。





从兰州抵达碌曲,一路上迎面直压的山脉、草原、丛林随着日照的变幻而变幻,朝阳的一面林木葱郁,背阴的一面寸草不生,山上的牛羊也循着日光游走,慢慢悠悠的吃着草,发着呆。一路海拔逐渐上升,空气逐渐稀薄,血液开始缓慢,心跳的频率加快,这是进入村庄的第一课:一呼一吸,都要适应自然的频率。





碌曲,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县城只有3万多人,大部分还是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让本来就人迹稀少的街道显得更加静谧了,除了耳畔的鸟叫声,走在街道上你可以清晰的看见道路尽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还有山上隐约可见的团团牛羊。




这里萧条、宁静,甚至走在街上有种80年代的穿越感,几乎与世隔绝,当地人除了有点本钱的,可以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其他人除了做喇嘛就是放牧,但神奇的是,只有少数人愿意去城市,大多数人念完大学也更愿意回归家乡,宁愿在这里找一份平平淡淡的工作过余生,沿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信仰、文化与生活方式。




他们与城市背道而驰,朝着大山越走越近,在山脚下的村庄扎了根,逐渐由几十人,繁衍成几百人,如今近千人的则岔村,已经出现生存空间不足的问题,人口越来越多,基础岗位越来越少,他们与世代信仰的大山,与原始森林、还有山里的野生动物,该如何共存?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跟随RAC STUDIO联合高校以及奥雅团队来到现场,在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以及当地政府的协助下,用7天见证了一场用设计尺度衡量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景区搭建活动,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岔,塑造6大意象空间,在纯粹的山地自然里,勾勒心中的“理想国”




山林庇护——

一座村庄的乌托邦



则岔,藏语意为“羚羊的家园”,在碌曲南部,距离县城50公里,这里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你可以同时欣赏到千姿百态的石林、林木葱郁的森林和广袤无际的草原。




这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是自然精灵们的王国,草地里时不时跳出一只欢快的野兔,躲在树林背后不怕人的梅花鹿,遍地都是土拨鼠在洞里探出好奇的脑袋,瞅着这一群热闹的人进山。听村民说,下雪了,森林里还能远远地看见下山的雪豹。


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是与生俱来的。村民们说:“尽管土拨鼠会啃食草根,给他们造成了很多困扰,但是他们从来不会驱赶它们,因为它们才是这座山的主人。”





在藏人心中,每一座山都受到了格萨尔王的庇护。500年前村民们从若尔盖搬迁过来,作为游牧民族在山里涉水而居,搭帐篷、放牛羊,与森林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至今山里的峭壁上,都刻画着栩栩如生的佛像,以及莲花生大士的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那是村里的老人在山上一笔一画刻的,是“对到来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祈福”,无尽慈悲的愿力供奉着山,超脱世俗的成见与规则。




穿着藏族服饰的老奶奶,一手拿着金印,一手捏着佛珠,一步一叩的前行着,这熟稔的姿势看出已经重复成千上万次,成为双手的肌肉记忆。她见我好奇打量,堆满了褶子的笑容漾开,吐出几句藏语夹杂着汉语,问我自哪儿来啊,对自己要去何方却笑而不答,又自顾自前行。


藏人此生一直在路上,他们朝圣的双手握成一个空心的拳,意味着“万物皆空”,在亦步亦趋的苦修路上,洗涤前世的因果业力,一路洒下良善的种子,在无尽轮转里识别归途。




接待我们的村民家有个小女儿叫卓玛,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儿,牵着我的手走进古旧的寺庙,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座寺庙,每个寺庙都大同小异,悬挂着五色经幡,古旧的转经筒被摸得发亮,“要像这样顺时针转一圈才算数。”她一路笑一路跑一路把转经筒转得飞快,“咕噜咕噜”声响彻不绝。


寺庙边上,是一个公共小型操场,几个年轻的喇嘛在打球,穿着紫红色的僧裙,也丝毫不影响他们运球、投篮,暴晒的烈日倾洒操场,年轻喇嘛用手臂擦擦汗,继续奔驰在球场上。他们都是初高中毕业就直接去了寺院,修行对于这里的每个人来说,就像宿命一样顺其自然。




为了更好的融入当地村庄,熟悉在地文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奥雅团队、RAC导师及学生们一家一家的走访村民,聆听他们对森林、对山地、对搭建活动的心声。




这些村民都非常质朴,虽然住上了90年代政府修建的小房子,但他们依然保持了藏族围炉而坐的生活习惯,大家围坐一圈,喝着酥油茶,听村民缓缓讲述山里的故事。他们对山的敬仰,是溢于言表的,他们相信山里住着神仙,至今山里的老人都会进山祈福。




为了减少杀生,当地人是不吃小型动物的,因为杀一头牛、一只羊可以吃十天半月,山里的鸟类、鱼类这些小动物,包括让他们非常困扰的土拨鼠,都是不可食用的,几百年来,他们都与动物和谐生活在一起。


村民们对山的信仰,让设计师们陷入两难的局面,即使是最小化的“生态零干预“,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部分的山地破坏,担心搭建活动会遭到村民们的强烈抵制,他们做好了心理准备,小心翼翼地问出那个问题。




但是在场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村民们并没有态度激烈,反而是非常包容和体谅的,即使是村庄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保持了乐观开明的态度。


因为这块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无法修建大型建筑,他们只能靠畜牧业来维持经济,随着村子的发展,已经无法支撑基础的生活。




假如这里的森林真的可以成为一处旅游景区,那么村子里的青年、妇女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改善。


可以说,这是一场生态与人文的尺度探索,与其说我们要去攻克艰难的外部条件,不如说我们需要去适应、去包容、去最大程度的让自然接纳我们,在古老与现代的尺度之间,用生态设计理念构建一所自然、动植物与人类都可以使用的空间。




设计师希望搭建空间不仅仅作为观赏装置存在,同时还可以承担一些功能性的作用,比如山里没有避雨的场所、路边没有休憩区、景区没有观景台等等,在前期的设计方案中,经过无数次推翻、重建,最终形成了6大空间的设计创想。



六大场景

自然空间的意象



空间一:洮源木石


碌曲唐初辖地隶属洮州,以山石林木冠称一方,时有“东蔽湟陇”,“北抵石岭”之谓。洮源木石以木石参天之姿,致敬洮州——碌曲的时空沿革。山被作为一道意象符号被伫立在山头,在每个即将迈进则岔石林的人们眼前显现。





木材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施工阶段可以实现自动化装配和较低的材料成本。这一木结构以离散化理论为设计基础,参考乐高玩具的拼接方式,探索如何将模块化组件和木材结构结合应用于实体建造当中。模块化组装的模式又可以实现无限扩建的模式,寓意着洮州一脉的世代绵延。



空间二:厶


基于尊重与保护,设计师构建了土拨鼠休憩空间,考虑到岩穴类动物的行为特点和聚集性,空间由大小中三个装置组成,分布有卧室、客厅和活动场所,为不同物种的尺度空间完善想象力。







常规的空间设计之中,建筑师常以“人”作为研究分析的主题进行切入。而在本装置设计之中基于空间类型学,将动物(啮齿类动物——土拨鼠)作为主角进行研究分析。反常规的仅将 “动物”作为转译对象进行研究转为以其作为空间“主人”进行探索并形成更具特色的空间形式与类型。



空间三:榤


在山地、村庄里,营造人与动物近距离互动的空间,建造了一所公共禽类庇护所,状若小孩子的梦幻屋,构建人与动物产生互动的契机。






通过对鸡群行为研究,以及单独的鸡个体生活习性研究,从鸡的尺度考虑空间的尺度,从鸡的行为研究空间的组织关系。



空间四:千缕汇聚无形河


碌曲,是锅庄舞之乡。在景区入口处,场地上纵横的水溪众多,设计通过溪流冲刷的卵石组成石笼挡墙,形成千条小溪汇聚的形态,以此呼应当地自然溪流的风貌,作为往来群众休憩与活动的剧场。







空间五:万里水光千寻瀑


阳光下,溪水清透泛着摇曳的光斑,竹编形成的光影呼应着水里的闪动,而回转的形态也与潺潺的水流呼应,仿佛一缕从山上流下的瀑布。同时,设计灵感也来自当地锅庄舞灵动的衣袖,希望作为传统印记保留下来。






空间六:则岔-山之塔


项目被寄望于谦逊地融入山林,既尊重于自然,也像一座小的灯塔,成为山腰上的一处心理锚点。既服务于日常进山放牧、游玩的藏民,同时对外来游客也充满善意。山之塔被赋予了“Shelter”的庇护功能,以及“Stage”的观景功能。它落成在道路途径的半山坡上,等候更多的相遇在这里发生。









场所搭建——

自然法则的洗礼



在探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这是一片未经开采的原始自然森林,这是一座未经城市洗礼的古老村庄,这里拥有另一种体系的语言、文明与生活方式,因此,所有前期理想的预设、精确的方案、丰富的经验,都显得苍白无力。




来到这里,你首先需要先适应自然的频率,先顺应村庄的节奏,先熟悉在地的工作方式,它就是停滞拖拉,它就是变幻莫测,它就是城市思维无法理解的艰难。在这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明天的事今天无法预测,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刚来这里的两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高原反应,不同人的体质承受度不同,需要快速消化掉生理不适,投身到村民走访、景区勘测和实地搭建工作中,因为一旦10月山里下大雪,搭建工作就完全无法开展。


村子的交通条件本就十分滞后,再加上严格把关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村庄断电造成的信息网路中断,各种无法预估的原因,造成预制的材料晚了两天到达搭建现场。




没有大型的施工器材,现场只能徒手搬运材料,山里的气候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息之间瓢泼大雨,为了保护木质材料不受损,众人一边冒雨搬运材料,一边将材料移至安全场所。




则岔石林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壳变化上升造成的硅灰岩石景观,因此这里大部分的土质层十分松软,几乎无法承载结实的建筑,


为了避开冻土层,施工队必须探测地下有无岩石层,没有开采工具,就借村民的铁锹,靠人力挖掘出1.5—2米深的地基,这相当于城市里一栋大楼的地基标准。





当地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忽晴忽雨的自然气候,造成了山地一面森林一面荒原的奇观,脆弱的森林对于我们来说,潜藏着未知的危险。


当大雨造成河流澎湃,阻隔了山中小路,无法用车搬运材料上山,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里,我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局限性。





村庄断电后,整个基地信号站中断,在山里一切电器设备成了废铁,也无法用手机联络任何人。在失去网路、失去工具、失去外界的联系,尤其是发生车辆爆胎失联在山中的导师,上演了一出现实版荒野求生。




绝望,无数次地绝望与心理挣扎,我们固有的城市逻辑在山地自然里逐渐崩塌。对于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RAC、奥雅、设计院系的学生,还是跟访撰稿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搭建体验,它超出了创作本身,带来了更深层面的思考。


城市逻辑不是通用的,必须建立在一整套完善的城市体系之上,在绝对的自然面前,万物只能归顺自然法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藏人传承了几百年的游牧生活方式,靠天吃饭,靠山而居,放牧为生,是否是自然环境天然的选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游牧而居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延续吗?城市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存与毁灭,这是一个反复被衡量的尺度。




这不是一场脱离设计图纸,走进当地就能衡量清楚的事情,这是两个时代的拉扯产生的裂缝,两种生活形态的融合与碰撞,两种信仰与文明的互打照面,虽彼此尊重,却保持距离,互不干扰。


未来如何?是老庄的“无为而治”,放任村庄走向消逝?还是让城市文明持续深造,让村庄成为下一个城市?


是但求“君子和而不同”,让山地自然与城市文化和谐并行?还是不计成本的去衡量,让两种生活方式融合新生?


这或许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点击查看搭建过程记录



项目信息

上下滑动查看



空间一

洮源木石


主创设计师

李梅子

项目成员

陈至煜、袁鹤宸、赵俊涛、罗天逸、陈信、徐弈辰、罗宇轩、郭一凡、海欢、张一卓、王熠羽、娄潇天、徐斯远、何明浩、张楚涵

材料木材


空间二


主创设计师

林立峰、徐乾飞、吴忻雨、黄佳鑫、陈梓旭

项目成员

林子皓、刘柯柯、舒中瑞、孙蔓婷、杨子琛、张思佳、庄淳滢、傅文淇、蒋林昀、徐绎情、潘宸阳、董超、张小雨、温格、杨哲星、顾文泽、郭思妤、张子昂、余快、于昕彤、梁馨月、伏澄宇、汪之璇

材料:木材


空间三


主创设计师

林立峰、郝劭文

项目成员

林子皓、刘柯柯、舒中瑞、孙蔓婷、杨子琛、张思佳、庄淳滢、傅文淇、蒋林昀、徐绎情、潘宸阳、董超、张小雨、温格、杨哲星、顾文泽、郭思妤、张子昂、余快、于昕彤、梁馨月、伏澄宇、汪之璇、吴忻雨、黄佳鑫、陈梓旭

材料:木材


空间四

千缕汇聚无形河


主创设计师

季弘斐、张子坤

项目成员

付铠宁,何家新,华成,黄玮洁,李艺,吴信心,邢常玉,赵任霏,谢宇轩

材料:石笼、石子


空间五

万里水光千寻瀑


主创设计师

季弘斐、张子坤

项目成员

单思琦,刘轩轩,李煜晓,莫雨晴,沈吉灏,苏泉,徐可欣,尹瑛雨晴,张莫凝

材料:竹子、钢


空间六

则岔-山之塔


主创设计师

Camilo Rebelo(葡萄牙)、黄佳妮

项目成员

徐文昭、刘雨轩、张哲、陶振铎、王淳、欧杨硕、陶予思、李春曼、梁宇轩、车雨芯、张佩仪、朱彦辰、曹彬彬、沈怡禾、陈诗语、郑雨婷、翟雪辰

材料:竹子、木材、钢


空间摄影

DUO建筑影像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奥雅设计

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

 

承办单位

奥雅学院

RAC STUDIO

 

支持单位

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


独家媒体支持

一筑一事




展讯预告


6大作品将参与以下两个展览

敬请期待~


【设计深圳】

展览时间:2022.12.1-12.4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


【上海静安国际设计节】

展览时间:2022.11.23-11.27

展览地点:上海静安800秀


*更多RAC STUDIO活动、课程信息

以及展讯动态请关注👇





💡

一筑一事【筑事研究院】子栏目

“New Plan of Rural Area · 筑乡计划”


在城市化进程高度运转的当下选择回归农村,聚焦乡村建设,是一种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选择,亦是重启田园文明、唤醒文化乡愁的重要方式,其内涵已远远超出建筑学的范畴。


观察“城”与“乡”的变迁,思考乡村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我们发起此项计划,从建筑出发,持续探访有价值的乡建实践案例,并邀请拥有独到学术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的学者、建筑师、运营者,以及投身乡建工作的管理者、基层工作者、在地居民等多方人员,共同探讨乡建的意义、如何乡建、谁在乡建和乡建为谁等话题,希望为城市及乡村的未来规划提供些许参考路径。

以建筑的视角,

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乡村的剧变与未来。



✍️

本文作者



小野


独立撰稿人,身无长物,以文为刃,行走江湖。



·

关于“一筑一事签约撰稿人计划”


作为专注“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内容平台,一筑一事持续着内容共建与多元化的“签约撰稿人”计划,期待借此链接深耕于不同领域、拥有独到见解的撰稿人,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优质的传播平台、专业的编辑指导和活跃的社群交流,并为读者呈现更有趣有料的优质内容。


* 合作联系:uu@zsstudio.net



👋👋👋

一筑一事「等」一人


分享一手灵感 / 发现志趣同好 / 领取专属福利

1号-💡筑事帮帮忙①群🈵️(话题不限)

2号-💡筑事帮帮忙②群(话题不限)

3号-💡筑事帮帮忙③群(话题不限)

4号-👀筑事-新店线报速递(探店交流)



欢迎添加“ZS·小筑理”👆

备注群号(1/2/3/4号)加入



📚

买手好书|精选好物|专享福利|最新活动

5号- 📖皿口一人·书物展分享



欢迎添加“皿口一人 店长”👆

备注群号(5号)加入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撰稿:小野

编辑:屿墨

校对:握穗

摄影:由RAC提供

设计:阿吉©ZSD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筑一事”(ID:zs_studio)。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