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那年我搬到了福州大楼-魏中浩

7岁那年我搬到了福州大楼-魏中浩

当你走在江西中路福州路的时候,你总会停留下脚步,欣赏这个在上海独特的路口。两年前的三月,疫情稍有些好转,我们想着出来逛一逛外滩。



独特的路口--拍摄来自斋卤味


当时马路上的人还不是很多,当我们走回到福州大楼的时候,看到了正在写生工部局大楼的魏先生,闲聊一会后,魏先生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福州路的家里坐坐,也欣赏了他很多写生的作品,这些建筑都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久而久之我们也成为了好友,这次也很荣幸能邀请到魏先生,和大家分享关于他住在福州大楼65年来的些许回忆。


正在写生的魏先生--拍摄来自Cynthia


我出生在上海南市,
在四牌楼路光启路短暂住过在乔家路一直住到7岁。
那年夏天我们一家搬到了父亲分到的福州大楼里居住,
从南市搬到黄浦,从老城厢弄堂到外滩大楼,
全家人心里都美滋滋的。


江西中路170号--拍摄来自斋卤


福州大楼及周边是当时的市行政中心,
对面的工部局大楼是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第一任市长陈毅在那里办公和接待市民群众。


福州大楼两侧各有一幢外形相似的建筑,
建设大厦和都城饭店。
冶金局、公安局在建设大厦办公,
旁边是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
仁济医院 、黄浦区中医院等也在附近,
看病方便极了。



建设中的福州大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福州大楼原名汉弥尔顿大楼,
美国外交家汉弥尔顿将军。
很多年后汉密尔顿家族的后人来上海,
曾到大楼参观考察,

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就不得而知了。



福州大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楼分主楼14层(我们称老大楼),
辅楼13层(我们称新大楼),
老楼与新楼有廊桥相连,我们称天桥。
没有了弄堂,我们小时候玩跳绳玩斗鸡都在天桥上玩。
那时小学是半天读书,半天就在天桥上温课小组。
文革中天桥上开展向阳院活动,

讲故事唱语录歌(年轻人可能听不太懂吧)。


老大楼通过天桥连接新大楼--写生来自魏先生


汉弥尔登大楼于1932年10月1日开幕。原定的计划则是在7月1日之前进行开放,但是由于当时中日爆发一二八事变导致大楼的建筑商和业主都出现不可控的情况不得不延迟开放。大楼外部整体构造和都城酒店基本一致,内部也是有三部客梯,两部位于辅楼,一部位于主楼。同样和都城酒店一致的是,也有一部货梯服务整个大楼。


汉弥尔登大厦最初的设计效果图--图片来源于1929年6月29日的《字林西报》



住在大楼上的居民都来自社会不同阶层,
有市政府各委办局的领导、大学教授、专家,
大楼旁边公安局、法院、卫生局等都有住在大楼里的,
他们上班下了楼只要过条马路就可以。
住房面积也各不相同,有套间有阳台,
但享受大楼的公共福利是一样的。
大楼每周定时热水开放,定期地板打蜡,

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一楼到三楼是当时完美的办公楼,适合银行、航运公司或者作为陈列室使用。三楼以上的楼层,除了六楼以外则都被设计成为了高级管家式公寓,当然和现在国外的公寓一样是不含家具的。


电梯旁还是能看到以前外国住户的名字--拍摄来自斋卤味


公寓最小的是一间最大的为4间式,每间都是独立的,有设备齐全和设备齐全的浴室和厨房。大多数的房间还有储藏室,每间公寓都配有电冰箱和电炉灶,此外还配有厨房。这些公寓还允许租户选择自己的室内颜色装饰。六楼则是都城酒店的附属楼层,住宿包括一间和两间带家具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现代化的浴室,细节也和对面的酒店基本保持一致。




都城酒店和福州大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大楼7楼有一个露台可以经常晒被子。
有个老邻居爱养鸽子,建起了鸽棚,
放养了好几十羽信鸽,还常常参加比赛和活动。
现在大楼上信鸽飞翔盘绕已成风景线了。
当时原工部局西北角是市府大礼堂,
市府干部家属常看电影和歌舞晚会。

第一代舞剧白毛女、第一代歌剧江姐,

我都是在大礼堂观看的。


福州大楼7楼露台--写生来自魏先生


汉弥尔登大厦的整体采用防火构造,上层设有塔楼被用于洒水的防火措施。整个建筑采用集中供暖,锅炉房位于地下室,随时提供高效充足的热水供应。在两侧的辅楼上层则向后倾斜,在各个楼层形成迷人的屋顶花园或露台。而正楼较高的豪华公寓则可以欣赏到城市和苏州河及黄浦江的美景。这种独特的构造使得大厦在开放后,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公寓楼都很快被预定。



窗外浦江美景--拍摄来自斋卤味


我们大楼上的孩子绝大多数在元芳弄小学读小学的,
就在大楼东面四川路有条弄堂元芳弄里,

我们与涛涛黄浦江巍巍建筑群为伴度过我的少年时代。



元芳弄--拍摄来自斋卤味



我自戴上红领巾就当上大队长,因为喜欢画画写写,
当了大队宣传委员专门负责出学校黑板报。
在老师的指导下每期都有新花样,在片区出了名,

学校还推荐我去少年宫美术培训,

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的弟弟妹妹也先后就读元芳弄小学,弟弟接我班,
二年级时就能画伟大领袖宝像,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在大楼里一直受夸奖,传为美谈。



魏先生的兄弟姐妹--图片来自魏先生

带给中国人民灾难的文革运动,
也给福州大楼带来深深的伤害。
大楼里不少领导干部、专家、教授受到造反派迫害,
有的被迫害致死,妻离子散。
福州大楼由于是敞开的,楼层又高,
一时间成了有些受难人最终逃离人世间的地方,
一幕一幕惨景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


福州大楼的楼道--拍摄来自斋卤味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
我们大楼里的青年学生被迫中断学习,
打起行李,迁掉户口,各奔前程。
到黑龙江、云南、江西、吉林、内蒙等地,
去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魏先生和弟弟在新大楼楼顶--图片来自魏先生


回来后成家的成家,出国的出国,
到美国、英国、澳洲去洋插队了。
在以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有人下海经商,
赚得盆满钵满。
又购置他处新房,搬离了大楼。


福州大楼--写生来自魏先生


同样是我的发小伙伴,有的利用在海关工作之便,
内外勾结,倒卖文物,锒铛入狱。
同样是海关,并在关长位置工作,

不为权力和金钱所动,洁身自好,善得始终。


福州大楼背面--拍摄来自斋卤味


我搬到福州大楼已经65年了,
大楼及周边曾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中心的功能,
早已不复存在。
在市政府新的规划中,
大楼及周边楼宇将赋予文博功能存在,
原工部局大楼正在紧张施工,那里将来是博物馆。
为解决周边大楼停车问题,光往下挖就挖了三年有余,
拆除了消防局大楼,平移了一栋老建筑。


福州大楼夜景--拍摄来自斋卤味

福州大楼,建设大厦及周边几幢大楼以后的定位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
随着城市旧改的推进,城市中心空心化的扩大和持久,
这样大规模的投入,伤筋动骨式的征收和动迁,

将来会如何,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福州大楼--拍摄来自斋卤味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斋卤味、csj、魏中浩、网络、

文字整理:

斋卤味、魏中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