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地址 科伦坡,斯里兰卡
建筑设计 杰弗里·巴瓦
项目年份 1960-1997
33街巴瓦自宅最初是由并排的4座小平房构成,1959年巴瓦租了第三间,将其改造成个人临时住所。之后又相继拿下其余的单元,对其进行了全面整改,将第二、三两幢打通,扩大了主卧室空间,并修建客房。
后来又将第一栋拆除,新建为四层塔楼,其底层为车库,二层是书房,三层是凉廊,并可由此上到屋顶层平台。新楼看上去就像一个水泥浇筑成的方盒子,与原来的白墙斜顶不同。
与墙壁漆成一色的地面
在这所住宅中,地面与墙壁漆成一色,水泥抹灰的地面自带八分硬度,表面涂有清漆,一尘不染又凉丝丝的,是大地自带的清凉,只在南亚的溽热中与身体相宜。
转过弯去,地面变成了未经修饰的陶土砖,表面凸凹不平,但同样光滑、坚硬、清凉、一尘不染。其他部分也铺有浅色砂浆抹灰、红砖、石头等,他们都带有相似的“脚感”又略微不同,区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
雕塑般的楼梯
越过楼梯间,可从窗口瞥见远方树影
在纯粹功能性的部分,巴瓦喜欢用极致的纯粹来凸显空间氛围。
巴瓦建筑的外观特征一般不太明显,交通空间反而像洞穴般充满体积感,楼梯部分如同雕塑一般,仿佛是对现代经典建筑语言的拼贴。越过纯白的楼梯间,从窗口可以瞥见远方的树顶。
如同白色洞穴般纯粹的交通空间
与此类似的是走廊,过道等服务性空间,这些空间一概都是白色塑性的腔体,不同尺度的天井点缀在节点等处。这样的手法是这些注重功能的空间又有了另外一重“功能”——成为用来凸显和衬托天井等与自然对话窗口和其中景色的背景。
如同盆景般的袖珍庭院
从比率和建筑覆盖率来说,庭院仿佛是建筑的“零余”,却成为感知的核心。不同尺度的庭院被插入到空间中去,赋予空间灵性。
入口白色门廊中两处“袖珍”庭院故意高于地坪,像“盆景”般带来自然意态,功能上则提供采光和隐蔽的视线(其中一处可从巴瓦的卧榻瞥见)。
从起居室望向庭院
明亮的庭院成为起居室主要采光来源
核心起居空间的庭院在相对昏暗的室内环境中成为绝对的视觉焦点,也是室内的自然延伸,模糊了内外关系,并引出通往服务区域的路径。
住宅的相对核心的空间——即主人的套间,几乎位于住宅的中心,大进深使室内比较昏暗,于是明亮的天井与庭院便自然而然成为视觉的焦点和感受的中心。这也是我们称其为“内向的花园”原因所在。
因此,在这座住宅中生活,总有一片树顶,一枝紫藤闯入室内的空间中,成为我们感官体验中小而无法忽视的亮点。
巴瓦在区分套房等级的时候,使用了微妙的空间手法,造成感受上的无声差别。
例如,主人房宽大复杂,类似几个小房间的组合,而客房规矩方正;主人房有面向走廊的窥视口、专属的管家房和独立餐厅,客人房没有窥视口,只有小小的厨房和非独立的就餐区;主人房的专属庭院有挡雨披檐和座椅,客人房的庭院相对简陋等。种种结合,造成综合感受上的明显差异。
其实广义上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 “配置”, 即生活行为的细分状态,和使用者的细微感受。巴瓦自宅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把这种差异融在每一处细微感受当中。
这种做法,并非来自于某某教条或原则,而来自使用者真实的生活需求,包括用途、感官、情思等各方面的明确具体的要求。很明显,巴瓦的思维非常自觉,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毫无模棱两可之处。
再出之以简练的空间语言,整个过程流畅高效,空间的简明和清晰,是生活经济性与条理性的直观表达。
结语
在巴瓦看来或许功能的终点是感官,包括被服务空间的感官细分,和服务空间的审美化。
在他的建筑中,传统的理念与现代的语言共存。现代建筑的目的并不是抹除生活的丰富性,而是用更纯粹的三维空间语言去架构它,好像改朝易服,人间差序仍在,只是表现形式变了。
人涉世越深,目光越敏锐,眼里的世界分辨率越高。巴瓦始终以这种敏锐的目光,从感官起笔,塑造独具古老自然智慧的建筑。
图纸
剖面图
资料引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