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辞职做“成人玩具”,被嘲笑“神经质”,结果却被《人民日报》点赞!

30岁辞职做“成人玩具”,被嘲笑“神经质”,结果却被《人民日报》点赞!

受到疫情影响
大家都宅在家
如果你心情郁闷且无聊
你会选择做点啥?
有个抑郁小伙选择花了20天
为自己纯手工造了一个童话里的“天空之城”

手摇动力木偶玩具——《天空梦想家》

在他创造的世界里
大鱼飞船正穿越七彩的云层
驶向星辰大海

酷老头圆了自己的飞行梦
带着心爱的修狗勾

浪迹天涯


飞船的“鱼头”会吞入浑浊的空气
然后净化成美丽的云彩~



这细节也太到位了
人偶就像匹诺曹被施了魔法

齿轮带动所有部件轻快地律动

打扰一下
这是人的手做出来的吗???
他的作品一出世瞬间火了
不仅上了热搜

连人民日报也来报道他的故事



让我们看看他其他作品

有充满童趣美好的《海洋星空》

小女孩骑着海豚上
一手拿着气球挥舞着
在星夜遨游

有别具一格的《变脸》
想不到小玩具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作品还有这样欢快的
仲夏夜森林中属于动物的音乐会


无厘头又充满黑色幽默
老人总是砸不中的钉子仿佛命运的波折

甚至能把木头做出海浪的感觉

这类手作,被称为自动装置艺术
Automata
而这些脑洞大开的作品

不是什么外国大师制作的
而是来自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小伙!



30岁辞掉工作,靠木头走出抑郁
他叫向木,大学主修法律专业
但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当时就觉得那并不是自己想走的道路
毕业后,他想要磨练自己

他做过销售,开过淘宝,甚至去做快递员
”开网店的时候,人要一直时刻不停盯着电脑
虽然生活麻木

但至少不用和人打交道“

虽然挣到一些钱
但这位社恐患者活得不轻松
一番折腾下来,性格没怎么改变

可抑郁却是不争的事实
抑郁,暴躁,失眠,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现在他形容那种感觉
“就像我现在雕这些木偶,
在自己身上这儿削一块那儿削一块
削得还挺疼”
 
直到30岁他开始反思自己,自己真正活过吗?
为了让自己走出这段阴霾
向木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徒步川藏线
然而旅行并没让他找到答案
回到家后
向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他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强大的内心
于是静下心来思考
最终他决定重拾小时候那些“不务正业”的爱好
去做一名不普通的木工



”我想做一个试验
看看一个人就做他最擅长的事情
到底能活成什么样子
也许有一天
我真能做出些惊世骇俗的东西来呢“



2018年年底,他在网络上接触到木制机械装置
仿佛被命运砸中,答案来了
好在妻子支持着他
于是他放弃掉了还算红火的事业
一头扎进木质机械的世界
一场“自救”开始了



automata是从欧美传入中国的
现在国内全职用心做这项技艺的,不超过三个人
想要学习都不知道师从何处
但这没有浇灭他的热情
 

他没日没夜地在网上搜集木偶机制作
从500多个视频里
剖析作品结构,一点点研究机械原理
渐渐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巧趣味
同时开始实践,学习木材加工、木偶雕刻

就这样,一个文科生
没有任何美术和设计学基础
靠着自学,短短2年就完成了50多个作品
有无厘头的小幽默

有中式神棍风

 
有天真童趣风

精耕细作的手工导致无法高产
他将所有时间投入其中
不断练习,补充自己的机械知识

打下牢固的基础功

 就靠一双手,就能给木头加魔法?


有媒体称呼他为“鲁班在世”
粉丝们更是奉他为大神
对此他温和地表示
自己就是一名木偶机手艺人
先来看看手艺人的“豪华”工作室吧
超大工作台、工具上墙收纳得整整齐齐
钳子就有大大小小十多把
 

虽然只有2㎡

可以说是设计师的梦中情桌了
 
有人和我一样好奇制作流程
就拿他的作品《移动森林》来说吧


《移动森林》是从向木喜爱的宫崎骏电影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获得灵感
想打造一个让人感到爱与治愈的世界

这是一个重达100斤的机械
耗时50天才完成
基本每天从睁眼干到睡觉
当中经常遇到卡壳、故障

每天都在失败与成功间反复横跳

开始前,他可能会花20天
把整个概念在脑海里“绘画”完成
没错,这么复杂的机械
竟然全程不制图,不建模,全靠想象和手工
顶多画下草图…

然后就开始处理木材,进行原木开板
经过裁切、钻、磨、得到所需形状的木块
 
搭起一个大框架后
就按照零件部位做预打孔


接下来就是零件加工、雕刻木偶

这部分是最欢乐的
因为不会因为机械故障卡壳

初具规模,检查调试一下
如果偏离了草图路线

他会直接按照当下的继续
这就是艺术家的…跟着感觉走吧
怎么和设计师工作不一样啊…
 

细节拿捏了
不得不感慨向木老师

粗中有细,干活精致得很!

经过50天的奋战
焊死最后一刻船板的螺丝钉

梦想的大船即将启航!

从木材的选择、打磨、上油、
涂绘,操控拉花锯、电磨机等
数百个木工、机械零件
全部由一双手打造
这里献上我的膝盖




向木重生,感受木头的生命与灵魂

 一根根看似普通的木头
成了这位石家庄小伙的救命稻草
让他从抑郁症的阴霾里走出来
也正映照了他给自己取的网名
向木而生

“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改造这些木头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今年是向木开启木作的第四年
从第一个作品
研制半年,取名《失败之母》



到首次在木工爱好者论坛获奖作品《先驱》
预示着人生的闯关游戏



从卧室里1平米的书桌、郊外小黑屋、阳光毛坯房
到去年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工作室
他已经陆续完成了百余件作品


从默默无闻到如今被大家认可和喜爱

如今已成为国际《Automata Magazine》
唯一一位中国专栏作家



经历了不断变化风格
反复否定自己的过程 
他终于和抑郁和解了
“木头教会我如何接纳自己
如何与不理想的现实共存“


如果说之前的作品
还是漫无目的的发散和练习

随心想到哪做到哪
那么近期,他开始探索作品的自我表达

2021年向木的第一件作品《掩》
风格焕然一新
一个抽象的人偶独自坐在高台上
手中拿着一张笑脸面具
举起又放下,最终还是犹疑着将它戴在脸上
掩饰自己的悲伤

整个作品极简而有力
节奏把控的恰到好处
让人代入到那种悲伤情绪中

他为木头注入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这一刻,木偶有了灵魂
……

轻轻摇动手把
严谨的机械装置发出哒哒哒规律的声响
温暖的木头就像被施展了复活法术
快乐的、梦幻的、热情的、深沉的…
我想,把梦想做到极致

应该就是这样

在互联网的快节奏下

很少有人踏下心来做一件热爱的事了
愿我们都能去尝试一种向内的体验
从中感悟源源不断的生命的能量
毕竟任何时候遇到热爱,都不晚呀
图片来源:向木而生的玩具艺术、b站@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