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都很差。
——可以说,基本没有。
景观本来是话语权最小的专业,在一个项目中,各个专业不愿意解决的问题,统统都归入景观需要解决的范畴。行情好的时候,这部分的人力损耗可以通过面积较大的大区,复制标准化模块去均衡;行情不好,由于地产公司频繁更换领导,销售情况不理想,缩减成本……各种原因,导致景观方案产生各种修改。哪怕是早几年相对好做的国企央企的项目,繁琐的上会流程,从城市公司,到区域公司,到集团层层意见不统一,经历多轮修改,工作内容包括高效配合报建方案文本,示范区n轮方案,现场n轮配合整改,根据营销要求新增设计范围,大区方案经历几轮汇报,领导今天给你讲销售亮点,明天给你讲植物逻辑,后天给你讲功能……基本都要经历反复的修改和上会。
由于大量资深专业的开发商职业经理人,在2021-2022年期间离职或转行,顶上的甲方负责人大部分资历比较浅,专业性基本打对折,只会根据公司流程和领导脸色办事,条件图随便从建筑群转到景观群上了事,也不沟通交待清楚,方案前期缺乏共创。如果方案一直不过就把锅甩给设计院,后期项目所需要的大大小小的PPT基本都甩给设计师,而且现场管控能力薄弱,导致项目出现各种返工。(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甲方管理岗也会面临继续优化,毕竟每个岗位还是应该发挥该有的价值。)个别有经验且专业的甲方负责人在岗位苦苦坚持,但因为压在手上的事情多,部分工作量还是会转移到设计院。
上述所有工作产生的人力损耗,基本无法产生任何价值(包括短期的回款,或者未来新项目的可能性)。想要顺利回款,需要投入的人力和时间几乎是个无底洞。
除了这些难以量化的人力损耗,项目落地后的定妆照,推文撰写,报奖费用,基本都在设计公司。尽管项目落地后能拍出惊艳的大片,报奖后能获得不错的成绩,对设计师而言似乎也有一定的品牌力加持,但这是在市场和行情好的时候;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这些奖项,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甲方领导在位的业绩单,保住饭碗。而这些费用的产出现在显然已经不能有效的为设计公司带来与之匹配的宣传,反而大大增加了设计院的成本。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探讨一个问题,面对行业淘汰,2022年在景观行业中,甲方公司和乙方设计院,能扛住压力,保住饭碗不被淘汰活得还不错,有一定生存空间的景观人,大部分都具备怎样的能力?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从长远的时间维度并结合未来行业的走势来看,也许会。
但从目前的行业现状看,并没有。
当一个行业在蓬勃发展的时候,是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沟通可以很扁平,想做好产品的民营开发商,在操盘项目的过程中,甲乙方,上下级都可以平等的交换意见;而当一个行业进入寒冬的时候,推进工作往往是以各种“政治正确”为主导,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有一定规模的设计院,只要做大了都难免走向官僚。在市场行情如此之差,众多客观不利因素之下,要提升产品质量,提升销售,专业能发挥的作用力甚微——景观作为地产的小专业,能给产品带来的溢价本来就不多——大家心里都明白大概率都明白最终的走向。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更多的只会思考如何规避责任,而非积极进取。
由于设计能力不再是目前景观人的核心竞争力,市场上优质的项目设计不会像以前那么多,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老板来说,目前摆在眼前最好的解题思路,就是把手上的团队做一个降配,换掉设计能力强但成本高,不听话的人,自己带着一些能力较弱,但易于操控,做一些风险较低的项目,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而普遍专注设计的景观设计师,都不太懂审时度势,也不太会搞职场的那一套,更不一定能弄明白老板的思维,所以,越是能力高强的设计师,越会看不惯甲方和设计公司,搞职场政治的那一套,因此,带着情绪离场的会很多,可能自己开个小公司,或者转行,都有。即使留在公司,也是事多钱少的一类人,处在食物链底层,不被重视。也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因此,就目前业内可以看到的,留下来活得不错的,不论是开发商还是设计院,大部分都不是更专业的那一拨人,而是更懂职场之道的那一拨,并没有完全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目前手上有地的都是国央企,其中想做好产品,做好项目的团队肯定也是有的。但由于国央企的体制性质,决定了在开发项目的过程,项目的决策者和设计团队(包括甲方的内部设计管理团队)本来就缺乏平等交换意见和共创的机会,以领导意志决策为主,缺少开放性思维。加上近年政府新增的各种硬性规划条件,给一个项目开发带来的限制实在是太多,景观可以突破发力的想象空间实在是非常有限。
理性有经验的开发商设计职业经理人都很清楚,上述限制条件会让所有为了做好产品而投入的努力,被完全消耗归零。因此,他们大概率不会选择像过去那样全身心投入去做有创意的产品。基于目前的市场行情,对于他们而言,给各种项目的工作指令留痕,让项目上所有的决策有最初的留痕,规避未来的责任,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 经营层
面对目前的行情,所有经营者实际上都很头痛,营收数据基本没法看。对于手上还有不错的资源,经营能力还不错,又有格局的经营者,最大的挑战就是面对数据,如何理性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市场预判,对现有的工作内容,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进行合理拆改重构,思考如何逐步转型,承接更多优质项目;对内要思考如何合理优化人员,并能在优化人员的同时,能带着留下的兵力往前冲项目,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 中层管理
而对于中层的管理人员,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消化公司以改革的名义,通过重构分配模式,把经营压力下发到中层的头上。如何通过有效管理,提升团队的效率,把原来一周做完的工作,提效到两三天完成,一边需要在工资普降的情况下,凝聚团队,好让大家保有冲劲,同心协力搞好项目;同时也要站在公司立场,随时做好随时优化人的准备。
—— 基层生产
而基层生产人员,除了面对手上繁忙的工作——基础设计图纸工作,帮甲方写成本优化的PPT,和各种数据打交道,把本来甲方职业经理人该做的事情一起做——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每天需要努力和老板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各种群刷存在感,在各种聊天中表忠心——这点在中小型设计公司会体现得比较明显。
在私企的老板的视角里,自己永远是最努力的,目前的经营情况完全是因为市场环境不好,员工不努力。在这样的前置认知下,任何尝试和他们客观理性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徒劳,他们迫切希望听到的都是来自员工的肯定。因此,想要保住饭碗的基层员工,如何区分老板聊天中的话里有话,让对方觉得你是“懂事”之人,尤其重要。
跟国央企合作,想要高效通过方案并顺利回款的设计师,在心态和意识上需要有转变。
首要是搞清楚开发商决策层的机制,理解体制内各种层级关系的矛盾,把工作的发力点放在满足核心决策领导的诉求上。不要过分投入去和甲方争论专业,索要尊重——在大部分国企项目负责人眼中,领导指令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会照顾到你的工作压力,作息时间,只会用各种方式让你能配合他们的工作,满足领导的要求。级别在体制内是特别看重,有些问题并不是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输出方案的人的职级。尽量让领导层多出面,多参与项目会议,可以规避一定的风险。当然不能过多,不然领导会觉得你没有价值。习惯一个项目最终的呈现,会越来越和设计师无关,只和甲方的审美和管理体系有关,而对此你可能无能为力。对于本身有专业能力不错的设计师,现阶段需要修炼的更多的是政治敏感度。
对大部分公司而言,并不是。
毕竟,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下,地产景观还是相对成熟可控,能让景观设计变现的模式—— 除了能干这个,干别的好像也不太灵。
答案因人而异。
大部分的设计师,尤其是设计院里的,都活得比较自我,对目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宏观客观的认知,不太关心和了解目前整个中国经济结构,以及各行各业的难。尤其是在设计院里的年资在五年以内的那一代设计师。他们大概是从2018年左右参加工作,赶在地产最蓬勃发展的那一段时期,那时候各大设计公司,为了争抢优质的设计人才,助理和初级设计师的工资水平普遍都很高。导致毕业四五年,在成熟的开发商和设计总监的控制下,能落地一两个示范区的新人,就觉得自己具备了一个主创的能力,跳槽开出的年薪都往高里开。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普遍缺少过硬的设计能力,缺少社会毒打,很难扛事情。而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刚毕业的时候,认为随着年资的增加,收入理所当然会增加。本职专业上,他们缺乏自我发掘的能力,平时也缺少积累,大部分并不具备转行的能力和心理准备——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没有做好,是很难在短时期内靠自身的努力,在其他专业领域有所突破的。
大部分能在行业寒冬及时变换赛道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肯定是专业能力本身就很不错,能综合利用资源,把过去的职业生涯中的知识储备和人脉资源做适当的整合,找到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来做更专项的产品和服务。
还有一些就是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比如说,家里是做餐饮的,或者有做民宿的,会有成熟的资源对接口,结合一定的设计思维,做做网红民宿和餐厅的经营。
对于普通的设计从业人员而言,要转行做有一定专业门槛的工作和别人卷,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从2021年年尾那波甲方离职潮开始,具有一定年资的专业的地产职业经理人,转行做保险,做滴滴车司机,甚至送外卖的,都有。而年轻的设计师转行,做插画,教培,销售,产品经理,汽车设计等等,普遍需要一段时间的重新学习。
当社会经济架构在转型,自身专业的社会价值在下降,过去所有的成绩,都将归零,每个人都需要重构自我,去做一些更能匹配社会需求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能维持自己原有生活质量的收入。
换个赛道会不会更好,答案真的因人而异。如果你家里有矿,对景观设计并没有执念,尽早撤离是上策;如果你觉得自己专业能力还可以,对自己收入要求也不高,可以选择市政、产城类型的设计公司,相对轻松一点,保证生活质量;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工作已经非常吃力,而且设计也不是你热爱的专业,建议尽早撤离,把时间精力花在重新学习更有潜力的专业可能是更优的选择;而对于热爱自身的专业,对设计有执念的设计师而言,他们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总之,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难,不论是在本专业继续卷还是换赛道,如果自身没有比别人优秀的资源和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摆正姿态,放下身段,保持危机意识,为未来多做规划,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分四个维度:
项目储备、项目类型、经营思维、领导水平
——项目储备
首先肯定是这个公司的项目资源是否充足,有项目做,起码可以能发得出工资;
——项目类型
其次是项目类型是否健康,是否有在为未来的转型在做积极的准备;
——经营思维
经营层是否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思考方式是否保持足够的理性,而非盲目乐观,对未来一年的经营是否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做了充分的研判,并且能适当给生产层让利;
——领导水平
大公司看领导的战略布局,开拓优质项目资源的能力;小公司看领导的担当,格局,人脉,成长性,和对项目工作的下沉程度。
——人品
对打工人或创业者,“人”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资源,不要因为在寒冬,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轻易和别人闹翻,说到底大家立场站位不同,而不是真的有什么仇怨。
作为员工,珍惜你的饭碗,这两年老板也不容易,不论公司是否能赚到钱,起码能准时给你发得出工资。在薪资收入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尽量不要站在公司的对立面,冷静理性的沟通争取。公司的平台和同事,始终是你其中一个的社会资源,哪怕是合作关系走到尽头,也是好聚好散。保有将来再度合作,资源交换的可能性。
作为老板,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老板,要对员工负责,妥善安排好做好那些做好本职工作,却因为公司经营问题,而饭碗不保的员工。公司业务需要的时候,员工加班,没有拒绝的余地;行情不好,如果各种PUA,PIP的方式去优化人员,是非常没有良心的,因为员工过去确实也帮老板赚到钱。应该用诚恳的方式,双方协商去解决问题。行情不好,大家都难。只有真诚,才能换来真诚。
作为甲方,尽量做个人,不要为了保住饭碗,在领导面前刷存在,无休止的卷设计师。行走江湖,所有合作关系实际上都是你未来的人脉资源。但凡只考虑自己,而无底线的牺牲别人的,迟早需要还。
这一年对于景观人而言,收入砍半,无论如何努力,接收下来的反馈多半是负面的,实属正常。以平常心对待,不需要失去信心。能活着走过2022年,其实已经是你最大的幸运。接下来只要还能有项目做,还有机会去做你没做过的事情,能重构行业认知,迭代知识,更深刻的理解行业规则,已然是是一种进化。
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因为太多外界的因素而影响自己的心智,对外部信息要保有清醒的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生存策略;
加强自身的“自愈力”,工作对身心的损耗,短期内不会有丰厚的经济回报的可能,做项目带来的挫败感和消极情绪,要自己克服。习惯项目做得再辛苦再累,也没有人哄着干活,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消解,自己治愈自己。能用更短时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更有可能继续在业内做好项目,做出作品。
健康是未来很重要的竞争力,做好防护,适当锻炼,保有打持久战的能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你最大的能量来源,保持和家人朋友良好的互动,尽量让保持正面积极的状态。
最后分享我最近听到的很受用的一段话:
注:图文系莱瑟塔原创供稿,感谢原作者辛苦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