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致读者的一封信:把自己作为方法

2022致读者的一封信:把自己作为方法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82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欢迎回来
今天是2022年7月13日,“YanYan风景园林导游”公众号开通两周年。

两年前刚开通公众号时,我在朋友圈中说:

“今天并不是想向大家【求关注】,而是拜托大家【来监督】”。

我希望将日常学到的碎片化知识,固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为了防止偷懒,只好逼迫自己公开做分享,请大家来围观。两年间,公众号“成长”了许多,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到了许多人,但初心不变,它始终是一个自我督促的工具。

过往文章中的内容可能正确、可能有误;可能有趣、可能枯燥,真诚感谢你的支持与包涵。

为了方便你更好地监督公众号的进展,咱们有个传统,每一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给你写一封信,公开汇报这一年来发生的变化、所做的事情、取得的收获、以及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今天的汇报内容将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一、信息公开:一年来公众号有怎样的变化?

二、体系搭建:对各版块专栏有怎样的想法?

三、年度感悟:为什么要把自己作为方法?





01 

信息公开

以下数字全部真实。

过去一年,总共发布了37篇长文和8篇短文,其中包括13本专业的精读、5篇案例分析、10篇行业导览的入门指南、以及其他碎碎念。尽管文章比去年少,但我觉得更成体系、且质量更高了。

截至目前,公众号总用户数5791人;同时,我还运营同名知乎账号,总用户数7.8k人,发布的内容被收藏12.3k次。

感谢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愿意来监督公众号的进展,帮助我不断进步。

这一年,阅读量最高的内容是:

就业:为什么建议你谨慎进入设计行业?

阅读量最低的内容是:

精读《设计的修养》:你会邀请怎样的设计进入生活?

哈哈哈,大家的普遍心理还是非常好猜测的嘛~~

公众号自成立以来,没有做过任何推广相关的运营,也许今后会考虑,但以自己当前的专业能力和学识,尚不具备推广的条件。

在这种“圈地自萌”的状态下,非常感谢“蚂蚁景观”、“景观之路”、“智筑网”等平台对公众号内容的认可,愿意将它们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另外,还要着重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晓婷学姐,邀请我推广新书《荒野之美——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只不过公众号还比较弱小,不知道销售结果能否让出版社满意。

但我的态度绝对是认真的,这篇推广文章没有直接使用出版社提供的文案模板,而是我在阅读完全书后,按“精读”标准重新写作的,内容更深入、价值更突出。所以哪怕你不买书,单看这篇文章也是会有启发的。

预知今后10年的国内种植设计趋势 | 荐书《荒野之美·自然主义种植设计》

其他类型的推广暂时不方便做,但是荐书这种既有益读者、还能帮助出版社的饭,我还是能恰的,欢迎留言联系。





02 

体系搭建

如果你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了我,相信你一定隐隐约约地发现了,这一年文章的整体风格有点不一样。是的,今年我在有意识地按照体系化的方式,组织公众号的内容。

事实上,我对自己公众号的文章,一直有一个标准,我希望它们能禁得住“长读”,而不只是“畅读”。因此我大部分文章都自觉规避了那些常常热议、纷纷转载的热点事件、网红项目。热点的另一面是嘈杂和搅扰,我既跟不上、有时也看不懂、何况它还存不久,索性就懒得追了。

我所希望的是,随便哪一篇文章,大家随时可以点开、看进去,完全不用考虑它的写作时间,不用担心文章中的内容是否已经“过期”了。我真心希望自己敲出的碎片化文字,汇聚在一起,能具有书的生命力

于是,这些文字必须不可以是散乱的。

两年前刚开始写作时,完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章法,读者只能感到这个人貌似还挺能写的,但往期的历史文章该从哪看起呢?相互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不清楚。

所以这一年的写作,我决定给自己“定规矩”。经过一年摸索,公众号的体系已基本搭建成型,目前是“三大版块+10个专栏”

第一层级的三个版块“初入园门——进阶之旅——探索更深”,符合“导游”的设定,带你一步步走进风景园林世界。

(1)初入园门

如果你是刚考入本专业的学生,或是对风景园林/景观感兴趣的专业外读者,推荐你从这一部分看起。

【行业导览】从专业的起源开始,一点点延伸,勾勒出一张行业的“导览地图”,帮你用最短的时间概览行业全貌。

【入门精读】除必读的专业书外,还会涉及与“设计”本身相关的优秀书籍,为你全方位扫清入门的阻碍。第一辑10本书已全部精读完成,第二辑正在更新中,有这20本书垫底,相信你至少在理论认识上,可以横着走了。(友情提示:精读只是引子,原书才是宝藏)

【概念精解】再复杂的知识,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概念组成的,通过这些关键概念,我们就可以飞掠进学科的核心地带,将重要的信息一览无余。此专栏内容尚在酝酿中……

【了解本人】每年给大家的“一封信”,以及公众号相关的通知声明,会汇总在这里。

(2)进阶之旅

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这一部分咱们可要上点难度了。

【案例精析】案例“精析”与案例“介绍”有什么区别?一句话就能说清楚:案例“精析”不但要告诉你设计师做了什么,更要告诉你设计师是怎么想的。因此挑选案例就变得十分关键,既要保证设计师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想法;还要保证所获取的公开资料,能支撑我把设计师的想法转述出来。此专栏还在持续更新中……

【进阶精读】与“入门精读”专栏的区别在于,“入门”侧重于通识,“进阶”则更为专精。比如《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是通识类书籍,为初学者全面介绍各类设计要素;但具体到植物这一细分要素,如今广受关注的“自然主义种植理念”是怎么回事,将在“进阶精读”中为你介绍,毕竟不是所有设计师都专攻植物。

【文本精译】国外真的是有非常多优秀的方案文本、标准规范、行业报告值得学习啊,但这对很多人来说,往往存在搜寻和阅读的阻碍,所以我准备以后多帮大家翻译一些。

(3)探索更深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未来,我也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所以这个版块充满了不确定性。

【随思随笔】【启发日刻】都是用于记录自己的思考,属于同一类内容的不同呈现形式,前者更聚焦更系统(文章更长),后者更分散更随机(文章更短)。这些思考无关对错,只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前沿关注】前文中我说自己会刻意规避热点,因为它们太过嘈杂,不值得追;但有些热点是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足以影响行业的走向,这些前沿话题不能错过。只不过准备这些话题,对自己的专业性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任何人都没办法涉足专业内的所有领域,何况还是“前沿”,如果不能对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有基本了解,那么“前沿”部分的价值,势必难以解读出来。这一专栏不太好做,我只能一点点推进……

以上就是关于公众号内容体系的说明,接下来的一年,我会根据这个框架,继续填充内容

关于每篇文章的写作方式,我将继续遵照在去年“一封信”中提到的两点标准——“解压缩”和“做还原”

所谓“解压缩”,就是扔掉艰涩的专业术语,用人人都能听得懂的平常语言,把抽象的道理讲清楚。“做还原”指的是把专业内的具体问题总结提炼,还原成更普遍的问题,既让他山之石可以攻我们这块玉,同时也使本专业的方法具备广泛的迁移性。

“解压缩”打通交流的隧道,“做还原”扩展专业的圈层

有一点需要特别声明,很多人看了我的内容后,会误以为我是个非常专业的人,非常感激大家的抬爱。我一直觉得自己最大的本事,不是创造新知识,而是把已有的知识讲清楚,用人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简单来说,我只是在做科普。

我的公众号做不到专精,水平很有限,但希望能在博通方面,对你起到一点帮助。这既是对自己的诚实,也是对知识的诚实。




03 

年度感悟:把自己作为方法

按照上述的框架设想,公众号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体系化、专业化的风景园林行业自媒体平台,最终让风景园林破圈儿而出呢?

我想,只要我还在不停地写,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个愿景或许是可以实现的。

但这并非我的唯一目标,今年又有了新的感悟

破圈儿是服务于本专业的,此外,我还有一点私心。这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受到了网红学者、人类学家项飙老师的启发。

借用他的观点,我希望通过公众号,磨炼“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能力,也就是“把自己作为孵化器,激发我们以自己为方法,建立内在的思考工具。”

项飙在和很多院校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对自己研究地的真实生活是讲不清楚的,有点类似于我们做完设计却不知道给谁使用。他们只是机械性的看下学术期刊上热点话题,尽力往上靠,主要目的是进入那个话语体系,而不是真对它有什么兴趣,自然也没什么实在的观察。成熟的知识、约定的惯例、主流的意见,这些全部都是外在的,跟自己的经验毫无关系。

所以项飙老师说,我们一定要带入个人的经验,必须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理解世界,否则你接收到的或是产出的一切信息都是漂浮的。馍可以由别人做,但一定要靠自己嚼,并把它咽进自己的肚子里,这就是“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含义。

我的私心,就是想将学习来的知识,重新咀嚼一遍,消化为自己的框架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内在的思考,用切身经验感受设计,让设计认知重塑生活。

那这一过程,对你的价值是什么呢?

我想,价值就体现在“导游”这两个字。“导游”不仅是带你进入风景园林世界,欣赏沿途的景色,这只是字面意思;更大的意义在于,我想为你导览“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全过程,借着我的讲述,也能发现触动自己的那片风景,建立你自己的方法

学习和成长就应该是这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既然说到“把自己作为方法”,那就不得不提投稿和转载的事情。我会一直努力保持公众号作为个人存在,拥有自己的性格脾气,始终代表着我的观点,甚至是偏见

当人们看到推送的新文章时,不会认为是某个机构在发布推广、课程,而是有一种YanYan又有好内容要分享了的感觉。这就有点像你在和一位微信里的熟人聊天,屏幕对面是个活生生的人。

没错,我是个活人。

我倒也不会完全排斥转载其他人的文章,如果遇到内容极好,且自己没有能力写出同等质量的文章,我还是会尽可能申请转载权限,将我的“新发现”快马加鞭地分享给你。




最后想说:

最后还有件小事,想和你汇报一下:

你也许已经发现了,今年公众号更新的频率有所下降,这其实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之后也会保持这样的频率。

主要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耐受力,以及我的内容产出能力

以往我的长文,平均字数大概在6、7000左右,为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讲述清楚,这是必要的篇幅长度,再少就是偷懒了。可如今我们每周能有几次闲暇,一口气阅读长达7000字的文章呢?更新太频繁是否有必要?我想,你还得干别的事情呢,没必要就尽量不去打扰啦

另外是我的产出能力,连续写文章需要很多心气和能力,相当于是一种修行。而且每个人都有知识能力的局限,我也要用大把时间去充电,不然肚子里的货该被掏空了。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咱们慢慢来。

不过为了表明我还“健在”,偶尔也会夹杂着发一些碎碎念,权当佐餐小食。你不看,也没关系,留出时间给正餐就可以了。

好了,以上就是今年这封信的全部内容,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和勉励,督促我写出那么多预想不到的文字、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如果将来有幸,这个公众号被更多人知晓、给更多人带来了启发,这些“成绩”绝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我们共同享有。

一年后的今天,我会继续向你汇报。

(由于微信政策的限制,没有办法开通评论功能,所以你有任何想法都欢迎在后台留言,请不吝赐教。)


2022年7月13日

YANYAN

2021致读者的一封信:据说这个人想让风景园林“破圈儿”~~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ID:gh_b162c8d5d0d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