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6821字
图片总数:45张
热情似火的暑期,全国百佳社团i·创联盟的小伙伴们兵分三路,求学南北,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赛事和学术活动,这个夏天充实且精彩!
01
2022第一届创新音乐体验国际联合工作坊
参与项目:Cosmic-R 面向视障人群的新型数字乐器设计
1-活动简介:
6月29日-7月16日,2022年第一届创新音乐体验国际联合工作坊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本次工作坊将聚焦“无障碍音乐装置设计”这一主题,探寻障碍人士在音乐感知、表演、创作中的创造性方法。
组织者和导师来自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中央音乐学院、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邮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AI Creativity国际联合实验室、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MUL、麦吉尔大学McGill。由CCF计算艺术分会、CAAI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支持。
2-活动流程:
6月27日晚,工作坊线上启动周开始破冰,组委会对工作坊进行了整体介绍并且完成了成员自我介绍,小组成团的相关说明,其中每个小组都需囊括来自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音乐和技术背景的成员。
6月28日,工作坊向各位成员进行了视障/听障顾问团的介绍,帮助成员进一步了解盲人和聋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需求,对后续的设计思路起到引导作用。
6月29日,工作坊邀请来自北邮、清华和北航的三位导师为工作坊成员讲解音乐科技前沿设计案例,为成员进一步开拓思维提供参考。
李荣锋老师从民乐装置入手,通过iPad扬琴、手机独弦琴等音乐装置设计案例,重现乐器演奏技法的体验,强调需注重音乐装置设计时“习惯性和可用性”的平衡,在降低真实学习成本与学习门槛的同时,保留这些传统乐器本原的特色。
师丹青老师分享了新媒体艺术交互沉浸式体验项目“宇宙八音盒”。该项目从宇宙中不同声波波形入手,通过“八音盒”上的传感器对宇宙中伽马射线、微波辐射等信号进行感应收集,传输到地面后转化成相应的声音艺术化效果。
王韫老师通过对听障大学生的调研分析,关注听障群体欣赏音乐的需求与习惯。触觉在表征音乐上有诸多优势,其中振动触觉是用来增益听障人群音乐感知的主要方式。通过国内外案例以及音乐装置作品“Vortex触觉音乐播放器”的介绍,展示了多种听触互促的音乐体验方式。
经过一周的线上筹备,工作坊成员于7月4日汇聚在未来实验室。在自我介绍及相关注意事项讲解之后,6个线下小组开启快速头脑风暴,进行1个小时的Ideation接龙,每个小组都获得了很多新鲜的思路和灵感。当日的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开题汇报,导师和顾问团队在听取每个小组的汇报后,选择2-3组进行后续为期两周的沟通和共创。
CAN因子小组希望设计面向视障人士的新型实体音乐创作/学习设备,将抽象的声音调制活动转化为一种符合身体直觉的操作。通过实体交互界面来完成与音乐创作软件的联动,帮助视障用户提高操作效率、并且也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理解调制的原理。
(左二)湖北工业大学i·创联盟成员-江炜韬
7月5日早10:00,工作坊邀请3位专家老师开设专题讲座,为工作坊成员拓展不同角度的技术思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罗虎讲述了触觉交互技术原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刘昊老师通过多个不同案例分享,展现了交互音乐媒体设计的多种样式,同时通过专业技术的实验分析为工作坊成员提供了技术思路。来自视感科技的骆石川,通过打造国民级乐器电子消费产品的实战案例,引导成员在设计时能够考虑到市场的趋势、洞察目标用户的需求。
专题讲座现场
7月8日13:00,工作坊开启第一次Demo展示,6个小组进行了现场演示,并与线上线下多位导师与顾问展开讨论沟通。
CAN因子利用超轻黏土捏制出不同触摸纹理的按键样态,完成音效的初步输出展示。经过与视障顾问的访谈与测试,针对设计存在扁平化、单一性的缺点,希望进一步优化界面空间布局、丰富形状与音色的映射关系、丰富纹理样式,进一步探索触觉与音色的匹配。
(左四)湖北工业大学i·创联盟成员-江炜韬
7月16日,工作坊进行了最终的成果汇报,所有小组对作品进行了现场及线上演示,并邀请了多位导师与顾问参与成果汇报。
成果汇报现场
CAN因子针对项目《Cosmic-R面向视障人群的新型数字乐器设计》进行了现场演示,团队成员使用装置进行了三个章节的宇宙主题音乐演奏,Cosmic-R作为一款针对视障人群的乐器,团队希望在未来工作中优化其便携性、可用性以及拓展性。
CAN因子现场展示项目
结营仪式在工作坊成果汇报结束后顺利完成,工作坊为参与工作的顾问、成员、志愿者分别颁发了结营证书,并合影留念。
3-成员心得:
江炜韬
2021级机械
研究生在读
江炜韬(CAN因子):
带着一种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来到Futrue Lab,见到了与我一起奋斗的队友们,大家几乎是瞬间就进入了学习状态。两个星期的强度都挺大的,对项目的拟定经过了数不清的讨论跟修改,是教具,还是玩具,还是专业乐器,我们在不停地徘徊,中间也做了很多的用户访谈。感谢工作坊的指导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最后项目的定位终于出来了,我们做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好玩东西。
很幸运的是认识了徐廷琦老师、李梦琪老师跟王伟亮同学三位顾问,他们虽然看不到这个世界最清晰的样子,但是都无时不刻在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跟他们相识,见证他们体验完项目流露出的喜悦,对于我来说就是做无障碍设计研究最大的价值。
02
2022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与项目:“妙手藕得”——智能深水莲藕采收综合助农
湖北工业大学i·创联盟团队:孙锐奇、 程诺、贺志坚、贾俊杰、彭一航、胡亚宇、张小雷、常玮婷、冯亚妮、邵长松、李辉
1-活动简介: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是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的赛事。本次大赛是我省参赛面最广、覆盖高校最全、参赛团队最多、参赛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大赛共吸引全省130所高校9.54万个项目参赛,有386个项目脱颖而出入围现场赛,角逐出152个金奖。大赛要求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2-活动流程:
7月初,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工业大学校赛现场赛成功举办,其中包含了89个入围项目进行校赛角逐,湖北工业大学聘请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进一步指导,对各项目进行了深入打磨与优化。
“妙手藕得”——智能深水莲藕采收综合助农团队模拟答辩现场
7月28日-3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复赛在湖北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省复赛共产生974 个复赛项目,其中入围省级复赛现场赛项目 386 个(主赛道项目 213 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 64 个、职教赛道项目 83 个、产业命题赛道 26 个)、获铜奖项目 388 个(主赛道项目 182 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 61 个、职教赛道项目 121 个、产业命题赛道 24 个)。
“妙手藕得”——智能深水莲藕采收综合助农团队湖北省复赛答辩现场
3-成员心得:
孙锐奇
2020级机械
研究生在读
孙锐奇(项目负责人):
互联网+这个比赛是我们项目组最为重视的一项比赛,也是我们组成员第一次参与的教育部指定的大型创新创业比赛。大家都对我们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家乡富强,实现莲藕采收产业自动化,抱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理想信念。因为参加大赛经验的不足,我们项目团队在这一个月的备赛期间,也是听取了诸多专家、指导老师、国奖作品分享的一些宝贵经验,最终才能不断打磨,走到这一步。作为项目组长进行任务职责划分,与组员交流意见修改,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听取专家的商业计划建议,进行现场路演等。让我感受到了和一群年轻人在一起拼搏创业,不断成长,一起挥洒汗水的青春热血之情!项目远远还没有结束,我们会不断努力,争取实现最终的产业落地,造福广大藕农,为中国农业数字化贡献青春力量!
程诺
2019级广告设计
本科在读
程诺(项目核心成员):
互联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一遍遍修正中,为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不仅是一个比赛,更是一个让我转化思维的历练。
胡亚宇
2019级机械设计
本科在读
胡亚宇(项目成员):
对于我来说,这一次比赛是一种成长,通过参与本次“互联网+”大赛,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懂得了一个项目从研发到落地的规划,同时也认识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项目,扩展了很多自己所学专业之外的知识。
彭一航
2019级工业设计
本科在读
彭一航(项目成员):
在本次互联网+比赛,我感受到了所有团队成员对于梦想的强烈追求,这也激励着我,让我用满腔热忱来投入到这次比赛,与此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齐心协力的团队才有可能实现更伟大的目标。
贾俊杰
2020级机械
研究生在读
贾俊杰(项目成员):
贺志坚
2019级产品设计
本科在读
贺志坚(项目成员):
常玮婷
2021级经管
本科在读
常玮婷(项目成员):
当初在学姐介绍的机缘巧合下,我加入了这个小团队,认识了一群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努力的伙伴。在大家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学姐学长们教会了我很多,而我也在参加互联网+竞赛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比如文案的撰写、资料的整合和PPT的制作技巧等等。也见识到了很多优秀的项目,对比项目差异,吸取其他优秀作品的长处,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当面临项目前进的关键时刻,恰逢我在乡镇参加其他的实践活动,因此每次会议结束,针对老师们和队长的修改意见,我选择挑灯夜战,一次又一次的调整数据、优化图表、美化PPT。每个人都在努力都在进步,我们的项目也越来越好,越走越远。
在我们反复打磨与修改完善中,我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项目的初心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相信,未来的我们会沿着发展规划一步一步前进完善,会真正地将我们的设备、我们的模式落实在乡村,推动莲藕智能化采收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邵长松
2020级机械工程
研究生在读
邵长松(项目成员):
通过互联网+大赛,我加入了“妙手藕得”这个小团队,认识了为同一个项目努力的大家,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同学教会了我很多,见识到了很多,也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项目历时甚久的修改与完善中,我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项目的初心与发展,我们拥有着较为成熟的计划,我们团队里的大家也各司其职,我们真正的实地考查了解项目发展实况。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项目会给莲藕采收带来惊喜,给家乡富强带来青春力量!
李辉
2020级机械工程
研究生在读
李辉(项目成员):
今年有幸参与互联网+比赛,针对智能化采藕机器进行研究,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解决研发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在与团队内成员积极交流中,分工协作,及时完成任务,深切感受到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冯亚妮
2021级经管
本科在读
冯亚妮(项目成员):
在项目的准备中,我从学长学姐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ppt的制作排版,文字的凝练。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专业知识的不够扎实等等都给我在项目的准备上造成一定的困难。
省赛的项目准备正好撞上了我的社会实践项目,而我对此并没有做好两者的平衡,对自己、对项目、对团队都没有做到应尽的责任。在之后的准备中以团队为重,与队员们一起修改策划书、调整ppt。每个人都为这个项目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的项目也越来越好。
青春走在新征程,我相信,我们一定能真正实现以智能化莲藕采收助力于乡村振兴。
本次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共包含340万个参加项目,其中将会有50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在全国总决赛进行最终的国奖角逐,希望“妙手藕得”——智能深水莲藕采收综合助农项目可以在国赛角逐中获得好名次,创造新的辉煌!
03
2022第七届移动应用创新赛暑期集训营
参与项目:U-FARM有机农业指导MR系统、Selfheal自疗-中医穴位app
湖北工业大学i·创联盟团队:孙锐奇、江炜韬、何燿宇、宗起为、宋亚东、管重喜
1-活动简介: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 (China Collegiate Comput ing Contest, 简称C4)是面向全国高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的科技类竞赛活动,大赛设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教学、推动教改、促进融合、引领创新”的办赛理念,产生广泛影响。2019年起,“移动应用创新赛” 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内竞赛项目”。2022“移动应用创新赛” 作为“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的竞赛模块之一,由浙江大学、苹果公司联合承办。
第七届“移动应用创新赛” 增设创意赛道,旨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将前沿技术与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融合的能力,鼓励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推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高校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水平。
2-活动流程:
8月1日-8月5日,移动应用创新赛暑期集训营在浙江大学顺利举办,为期五天的暑期集训营,同学们都收获了不同的成长与心得。
开营致辞
集训营还邀请了谜底科技创始人柳毅、真格基金投资经理林惠文、大拿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明权、往届移动应用创新赛AR赛道一等奖得主章子飏等,为同学们讲述自身创新创业契机,给予启发。
专家交流答疑环节
本次集训营还准备了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有网易公司的线下参观,Today at Apple的线下体验课程,青山村环保项目参观,HR工作坊等,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进一步感受创新的力量。
青山村环保项目参观与Today at Apple活动现场
(左三)Selfheal团队-宗起为、(左四)Selfheal团队-管重喜、(左五)U-farm团队-何耀宇、(左六)U-farm团队-江炜韬、(左七)U-farm团队-孙锐奇
(左一)U-farm团队-何耀宇、(左二)U-farm团队-江炜韬、(左三)U-farm团队-孙锐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集训营共有25位老师在同学们完善自身作品的过程中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意见。同学们对此评价的满意度更是高达93%,他们表示,一对一答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分享内容从App开发到运营、推广都很有价值,能够从各个专业的角度看到自身作品的问题。
3-成员心得:
孙锐奇
2020级机械
研究生在读
孙锐奇(U-Farm团队):
移动应用创新赛这个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APP的实际应用开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了不断的升级和优化。对自己项目的市场定位、目标人群、技术实现有了更加明确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从一个创意想法到最终的开发实现的过程,同时提升了自己对iOS应用开发的浓烈兴趣,期待不久的将来大家能在AppStore看到我们的作品。
江炜韬
2021级机械
研究生在读
江炜韬(U-Farm团队):
此次训练营从技术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从创意赛道转型为创新赛道,使得我们开始接触app的完整开发流程,在暑期集训营这期间和不同行业的大佬、专家、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收获和积累了诸如ios16最前沿的技术、swift 开发语言、和用户体验驱动设计创新等相关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促使我们开始用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作品的设计。
宗起为
2021级机械
研究生在读
宗起为(Selfheal团队):
通过训练营的多场分享,了解到了移动应用的各个方面,从前期的灵感与构思、调研与分析到中期的实现与完善再到后期的运营与维护等等,多个角度的分享使我对APP的开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本组的参赛作品有了新的想法,去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
素材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NsFAw9IwwMcFvzrt6nLBog
2.https://mp.weixin.qq.com/s/BCxiEq_PCxNqJ_JBTsYfcw
3.https://mp.weixin.qq.com/s/L3LXmKSsTBSdMdCxBLDcgw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