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2022年6月18日(周五)上午8:30-13:00,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二年级设计课程“社区中心组群规划与建筑设计”终期评图与教学研讨在线成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文化大学、AECOM、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嘉宾,针对同学们的设计成果进行点评,并就疫情影响下二年级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嘉宾们结合此次评图的感受,为二年级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评图与研讨嘉宾】
戴代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国城 中国文化大学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教授/系主任
徐 瑾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维斌 中国文化大学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副教授
游政谕 中国文化大学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副教授
余 水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创中心副主任/徐千里工作室主任
钱 睿 AECOM中国区主任城市设计师/资深城市战略经理
张大昕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指导教师】
左 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盛明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米晓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 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党 晟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
评图嘉宾与指导教师合影
【设计课程任务简介】
教学目标
1、 掌握建筑组群规划设计的规律与组合方式。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建筑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设计方法,初步掌握从外到内的设计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建筑与环境协调处理能力,努力实践建筑与环境、人的和谐。
2、 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设计过程的体验。
鼓励学生结合城市环境与实际需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从项目策划、建筑组群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来解决问题。
3、 提高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基本认识和设计能力。
了解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构成机理,初步掌握建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加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观察、记录、理解和分析能力。
4、 训练整体构思和深入推敲相结合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方案构思的创新能力,强化综合表达设计的能力,选择与运用恰当的表现方式表达设计意图,并深入推敲。
用地概况
用地区域范围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西侧。北至天津大学幼儿园,南至湖滨道,西侧紧邻天津大学四季村,东侧紧邻天津大学三村。用地总面积18920㎡,用地内包括四季村菜市场,需进行改建升级。用地紧邻天津大学附属小学、天津大学幼儿园、会议接待中心、建筑学院西苑等,用地内四季村菜市场、小吃街及湖滨道沿线餐饮店较多,人流量较大。
场地现状和四至边界
设计内容
1、社区中心组群规划设计:
根据所选用地的用地条件、使用需求等特点,完成城市社区中心组群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方案应强化城市社区中心的公共属性,应体现人文情怀,满足地块周边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要求空间形式与项目策划定位相呼应,与场地外城市空间形成整体。
2、社区服务中心建筑设计:
设计一定规模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应至少包括社区服务站、社区活动室、社区商业等,其他功能可自定。用地内应配置公共开放空间、活动场地、停车场等室外公共服务设施。
教学安排
本设计课程共计16周完成,采用“项目策划+组群规划+建筑设计”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3周为前期策划工作阶段
同学们需要思考并确定项目愿景(现场调研因疫情影响取消),深化项目的功能构成,根据不同特点来确定社区中心组群规划与建筑的相关功能,提出初步规划方案。此部分内容类同于项目设计任务书深化。
4-10周为社区中心组群规划设计阶段
同学们将前期策划阶段提出的理念、愿景落实到组群规划,形成应对用地特征问题的针对性设计策略,深化完成组群规划设计与场地设计。
11-16周为社区服务中心建筑设计阶段
同学们在组群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社区需求,聚焦重点单体,学习相关案例,运用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推敲建筑内外空间联系,丰富表达形式,深化完成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
【教学研讨】
徐国城 教授
这次参与本科二年级同学的正图评图感到非常惊艳,从同学的作品及简报内容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同学们身为规划专业者的热情与态度。徐老师也提醒同学,在作品构思与规划的过程,必须在建物外观、立面及土地使用配置等面向,将规划作品与周边环境融合并实质考虑居民的需求。尤其此次规划基地紧邻天津大学,如何让此社区中心与天大师生得以共融,建议同学们应进一步呈现此一内涵。
陈维斌 副教授
线上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了更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当学生们无法切实开展现场踏勘调研时,由于缺乏切身体会,所构想出的方案就容易偏离实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更注重前期资料的选择与整理,并且可以有意识地用信息去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使之更符合场地的实情。
游政谕 副教授
天津大学的同学们在设计上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素质。在线上教学中,图像传达不可缺少。许多空间关系、尺度、形态的讨论,如果脱离了画笔的呈现,就容易显得空洞晦涩。针对这一点,平板电脑、摄影投影设备等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显示出重要性。
钱 睿 主任城市设计师
在实地踏勘调研的过程中,尽管疫情防控限制了出行和聚集,但一来可以通过组织“偶遇”,实现小规模的现场教学与讨论;二来则可以鼓励具备条件的学生使用各种直播软件,向无法赶赴现场的其他同学实时分享调研过程。只要录像者具备良好的观察城市的基本功,这种直播式调研就可以较好地捕捉空间细节,描绘出场地气质。当然,教师们也需要通过更加详细的基础资料整理、更有针对性的案例选取等手段来充实同学们的学习。
在方案呈现上,天津大学的同学们展现出了扎实的空间操作能力,如果能够继续加强场地现状、发展策划和空间呈现三者间的逻辑联系,想必能取得更优秀的成果。同时,可以尝试着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去选取透视效果图,把功能组织和景观呈现二者相结合,获得更能引起观者身临其境般共鸣的图面效果。
张大昕 副总建筑师
从课程要求的连续性上看,前半段的组群规划设计的工作量稍大,许多同学在后半段的建筑设计中不能很好地回应规划设计的结果,其开展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手法应用等也与前半段的组群规划设计成果略有脱节。可以考虑在组群规划设计的途中,就引导学生对重点建筑展开深入思考,并且在成果要求上详略有当。
徐 瑾 副教授
结合自己在东南大学任教的经验,深刻体会到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上,应当考虑将组群规划与设计的内容适当提前,让规划专业的同学们稍早地开始接触并熟悉超出单体建筑尺度的空间设计。这样能更好地支撑三年级的规划教学。
想法很好但难以落地或表现困难,是低年级同学在学习中容易遭遇的一个困扰。相较于高校教师,在设计一线岗位工作的规划师们有更多接触实际落成项目的机会,通常也能给同学们的基本功提升带来更明确、更高效的指导。因此,在设计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一线设计师们的合作非常重要。
余 水 高级建筑师
从专业工作的角度看,同学们在汇报时的叙事逻辑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规划策划,到建筑聚焦,最终到空间设计与表达呈现,其中应当具备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对此展开深入思考,能够有效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自己的设计从何而来”和“怎么做设计”,以及实现二者的衔接互通。
此外,在低年级本科教学中,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师生精力有限,的确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以考虑在共用场地和一套基本任务书的前提下,对不同专业(建筑、规划)的学生提出差异化的要求,从而促进其在相应专业领域的能力提升。
戴代新 副教授
针对低年级本科生容易出现的基本功问题,老师们应注意区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成果要求,既要避免过高,打击到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注意维持好基本功的底线。面对建筑大类下各学科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下沉场景,在低年级打通联系并实现学科融合,应是一种教学发展趋势。
面对受疫情影响转向线上的新教学环境,也许可以探索在完全虚拟的场地环境上进行设计。虚拟的场景可以规避现场调研难而带来的认识偏差,转而由教学团队来进行环境参数设定,并更有针对性地布置成果要求。纯粹简单的设计环境和“解题”式的思考训练,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的系统性认识,也有助于强化空间设计基本功。这种方法大幅减轻了疫情封控对设计推进的负面影响,有着持续改进并运用的价值。
【部分优秀成果展示】
△绿色&共享——孙浩楠
△代际交响 无界环游——苏琪
△容·融·荣——侯玥竹
△共享·都市农园——郭函祎
△风景旧曾谙 悠然见南山——王若凡
△代际共生 全民服务——赵仕鹏
△打造绿色低碳的适老化社区——崔馨元
△都市农业体验街区——郭雅洁
图文编辑:范家珲
审核:左进、刘丹青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1126001)支持
- END -
往期推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