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赴陕西采风创作活动

2022年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赴陕西采风创作活动

2022年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赴陕西采风创作活动

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


延安文艺纪念馆。张钰童 摄

领导与采风团合影。杨海飞 摄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文联采风团的摄影家们来到延安。8月1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陕西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陕西省摄协、延安市文联、铜川市文联承办的2022年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赴陕西采风创作活动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举行启动仪式。

2022年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赴陕西采风创作活动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举行启动仪式。付锐 摄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13年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对于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延安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延安,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摇篮。19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群众文艺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在延安志丹县成立;1938年4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成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人才的摇篮;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杨家岭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指明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成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延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此次采风创作活动旨在致敬历史、立足当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

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嘉宾。付锐 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谢力,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琳,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主席、副秘书长居杨,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兰,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谦,中国摄协副主席柳军,中国煤矿摄协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张兆增,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毛建军,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杨登峰,新文艺群体摄影师、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展作者付锐,陕西省摄协主席冯晓伟,延安市文联党组书记孙文芳,延安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吴小伟,延安市摄协主席王学峰,铜川市摄协主席王守钢等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谢力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讲话付锐 摄
李舸在讲话中说,走进延安,来自火热生活实践的感人故事,将为摄影家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和充沛的情感滋养。作为新时代摄影工作者,应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用心感受当地人民扎根泥土、艰苦奋斗的底蕴气魄,用心发掘内含于质朴劳动中的大爱大美,用心感悟铸就奇迹的精神力量。让人民成为摄影作品的主角,用影像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以高质量的影像创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谢力主持启动仪式付锐 摄
谢力表示,中国文联自2014年11月开始组织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陆续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新创作品,举办了一系列展演展示。“深扎”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越来越成为文艺界的共同追求。今年,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中国摄协组织知名美术家、摄影艺术家赴陕西延安、铜川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文联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美术摄影作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是由中国文联组织、列入中宣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总体安排的三项重要活动之一,也是2022年中国文联“深扎”重点项目。

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琳致辞付锐 摄
张琳表示,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以文艺之笔为民族立言、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近年来,陕西省文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品牌文化活动为抓手,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向同行。陕西省文联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奋力铸就文艺事业新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兰致辞付锐 摄
杨宏兰说,对于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延安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摇篮。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指明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也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希望通过各位艺术家手中的镜头,将延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绚丽多姿的黄土风情、激励人心的知青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摄影家李舸、柳军、居杨、张兆增、毛建军、杨登峰、付锐向延安和铜川两地摄影家赠送摄影作品。杨海飞 摄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向延安市摄协、铜川市摄协赠送画册付锐 摄

出席启动仪式领导嘉宾合影杨海飞 摄
启动仪式上,李舸、柳军、居杨、张兆增、毛建军、杨登峰、付锐分别向延安、铜川两地的7位摄影家代表们赠送了自己的签名摄影作品。郑更生代表中国摄协向延安、铜川两地摄协赠送摄影画册。

领导嘉宾参观延安文艺纪念馆。张钰童 摄
启动仪式后,中国文联采风团参观了延安文艺纪念馆,通过馆内展品展示,特别是程默、吴印咸、徐肖冰等红色摄影家们革命时期的作品,全面回顾了革命时期延安文艺的光辉历程、以及对中国革命、中国文艺事业的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纪念馆内,摄影家们还用镜头记录下了两位红领巾讲解员于昊然、连子辰声情并茂讲述鲁艺故事的一幕。

延安文艺纪念馆。张钰童 摄

9岁的小小讲解员连梓辰讲述《一把小提琴的前世今生》。杨登峰 摄
中国摄协自今年3月起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精密策划,并得到摄影家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中国摄协采纳了摄影家对取景选址、创作内容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陕西省文联、省摄协和延安、铜川两地宣传部、文联、摄协等单位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制定了倍道兼行、取精用弘的采风行程。8月10日下午,主办方在延安市文联举办专题创作研讨会,摄影家们围绕拍摄计划、创作特点和重心再行深入探讨。次日,摄影家们奔赴延安、铜川两地分组采风至8月16日结束。

现场特写
从延安出发,到人民中去

采风团在延川县甄家湾古村落合影留念。杨焕峰 摄

采风团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前合影。张钰童 摄
按照中宣部的工作部署,中国文联自2014年11月开始组织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陆续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新创作品,举办了一系列展演展示。“深扎”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越来越成为文艺界的共同追求。
“到延安去”之所以会成为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是因为那里有指引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宝塔”。
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于8月10日至16日,由摄影家李舸、柳军、居杨、冯晓伟、张兆增、毛建军、杨登峰、付锐、王学峰、王守钢和延安摄协、铜川摄协部分摄影人组成创作釆风队伍,分三组从延安出发,赴延川、洛川、宜川、子长、安塞、甘泉、吴起和铜川照金镇等多地开展为期7天的采风活动,来自火热生活实践的感人故事,为摄影家们提供了创作源泉和情感滋养。其间摄影家们还与基层摄影组织交流座谈,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

光影描绘延安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李舸在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古村拍摄。付锐 摄
黄土高坡上的土窑洞和扎头巾的陕北汉子,是大家对延安的固有印象。当摄影家来到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土基镇黄连河村,延川县乾坤湾镇伏义河村,子长市安定镇廖公村,镜头里竟全是青翠碧绿的大片果园、智能现代的蔬菜种植基地,他们激动地按下快门、记录成果: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延安乡村建设日新月异,窑洞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满目黄土的贫困山村变成山清水秀的示范村。
摄影家们采访了甘泉县魏家沟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崔院强,拍摄了由他驻村指导的魏平养殖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了安塞区雷坪塔村“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张莲莲,拍摄了这位种树“种上瘾”的女劳模的生活工作日常;采访了有退耕还林第一县之称的吴起县铁边城镇李台子村村民李树和,拍摄了专职种树人的家庭农场林场;采访了甘泉县张家沟村在窑洞直播推广农家乐的”凤妹”郭延凤、延川县网红知青主题酒店创办人袁耀堂、带领村民用红枣酿酒的延川县伏义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郭海燕……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延安新征程上,新农村建设者们如火如荼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居杨在甘泉县张家沟村返乡创业村民开办的农家乐拍摄。付锐 摄

张兆增拍摄阿寺村村民劳作的场景。袁思宇 摄

毛建军拍摄洛川县苹果产业丰收场景。闫树林 摄

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黄河在悠扬唢呐、喧天锣鼓中咆哮着奔腾而过,高亢激扬的秧歌与粗犷质朴的民歌、古朴精美的剪纸,无不寄托着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翼向往,更是本次摄影家钟情的拍摄题材。他们通过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陕北秧歌、陕北民歌、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安塞腰鼓、子长唢呐、安塞剪纸、延川剪纸等,用镜头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柳军在宜川县向胸鼓演员展示照片。冯晓伟 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万玖的侄子张三芳演绎“洛川蹩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凤莲的女儿、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刘洁琼展示“延川剪纸”,安塞剪纸非遗传承人余泽玲在窑洞里剪纸,安塞区第二小学老师谭宽心带队腰鼓队在公园排练腰鼓,一个个传承瞬间均在摄影家的镜头中定格。采风团还拍摄了延川布堆画创始人冯山云家族的传承项目:版画、剪纸、布堆画,采访了德艺双馨的陕西省剪纸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得者郭如林和安塞冯家营腰鼓制作传承人王永军。传承、记录、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人义不容辞,摄影家们纷纷表示不枉此行。

冯晓伟在子长县拍摄唢呐演奏。杨天平 摄

王学峰在安塞县余泽玲工作室拍摄。延持伟 摄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延安精神、照金精神

“乡亲们,我们来给大伙儿说说乡村振兴新发展”——甘泉桥镇乡新庄科村的一场窑洞文艺宣讲,成为了摄影家们聚焦对象。摄影家们用镜头全程记录了陕北说书这种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如何讲述党和国家的时事热点和辉煌成就。

杨登峰在铜川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广场拍摄。付锐 摄

付锐在延安市宝塔区南门里广场拍摄。李树民  摄

王守钢在照金陈家坡遗址采访义务讲解员杜天祥。赵军强 摄
采风团还走进红色圣地——延安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红街,照金陈家坡会议旧址、薛家寨遗址,用影像的力量赓续延安精神、照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采风团还来到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4日考察的照金新居和2018年5月30日回信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拍摄,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在为基层送去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摄影文化浸润群众心田。
文字:中国摄影报记者 唐瑜


注:本文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督摄影VIP”(ID:gh_2ef813c06a4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