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裴刚 编辑|樊玮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各个机构展览项目的中止、延期、停办在疫情和战争的阴云影响下,已然是常态的不确定性存在。巨变之下艺术行业拓圈社交媒体和进入公共视野。在人们面向战争和疫情之下的阴云时,更需要艺术家内在精神觉悟的力量。
从不提供任何固化答案的当代艺术,依然保持着种种可能性和启示性的状态。
▲ 书店里的《分子美学》著作
▲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
摄影:王东翰
这一年从分子美学、元宇宙、NFT、宇宙飞船等一系列艺术项目、展览、作品,不论是学术机构或艺术家主动发起,还是艺术家顺应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为艺术的发展打开了另一个维度。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进化”的道路上注入了更多先锋意识的色彩。
这一年90后艺术家的讨论和关注,热度之高甚嚣尘上,成为“焦”点。
这一年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方法论,横跨文本、装置、绘画、雕塑等不同艺术媒介,艺术与各个文化、科学领域的相互关系越发形成开启未来的可能的态势。
这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试验性和活力已然满满,蔡锦空间和没顶美术馆一北一南。
这一年,居家上课,居家创作,居家毕业的毕业生太难了,雅昌发起“百万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为更多青年艺术家的职业发展,以及正在成长的艺术道路上提供全面支持。
这一年女性艺术家表现的更有立场,思路似乎更开阔。
01
混杂的文化景观
▲ “逍遥游”群展 展览现场
这一年开年“逍遥游”群展在一个文学与视觉共同构建的空间中,形成了不同于强消费时代所追逐的流行视觉,它们既不在形式语言上炫技,也不追逐观念的颠覆,仅仅用一份悲悯之心和一笔笔的诚意,面对这个时代最微末的众生。
▲ “身边与世界”展览现场
在年末由两位建筑设计师李涵和金秋野共同策划的“身边与世界”,以空间激发人们的行为方式,重新关注城市边缘和身旁生活常态,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微观视角和我们与错误一起生活的共同经验。
在这一年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方法论,横跨文本、装置、绘画、雕塑等不同艺术媒介。
▲ 陆平原《黑森林》 树脂,漆,金属,木底座
3500(H)×1400(W)×2100(L)mm,2022
艺术家陆平原个展“诱捕烹饪,烹饪诱捕,我可爱的生活”从艺术史、经典文学、流行文化以及个人经验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灵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与现实相对应的幻想世界,以展现当代人类的精神困境,重新挖掘人与万物精神联系的潜能。
▲ 冯至炫个展“平行灵歌:终极自然历史导览”展览现场
策展人从人类学、地形学、博物学展开,冯至炫个展“平行灵歌:终极自然历史导览”用丰富的材料与工艺去叠加出一种混杂的文化景观;
▲ “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展览现场
从丹东这座城市的历史、社会环境,地缘文化展现的“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 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作者们基于丹东进行的小说、诗歌、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媒介的创作,既注意呈现丹东籍作者的内部视角,也关注非丹东籍作者的他者观察;
▲ 赵要个展“呼吸宇宙”展览现场
赵要个展“呼吸宇宙”为当下缺少“流动性”的特殊年代展开一处可供精神遨游的地带,同时也不断激发着交织于文化与个体认知之上的集体经验;
▲ “堆叠-東京画廊+BTAP(北京)成立20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堆叠——東京画廊+BTAP(北京)成立20周年特展”借助和引申“堆叠”概念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既是作品和展览的一种混合形态,也是一种链接、交流的界面;
▲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展览现场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是研究型展览的实践和实验,并与OCAT研究中心近些年来的一系列工作形成呼应。策展人樊林长期关注并介入珠三角的艺术生态及南方艺术家的创作实践。通过七个问题来探讨南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个体、群体或机构实践。力图描述近年来艺术角色的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种种关联,勾勒出与OCAT同时期并行于南方的各艺术机构、艺术组织和艺术参与者不同的组织结构、艺术实践、在地性以及增长变化情况。
▲ “大象出走”展览现场
展览“大象出走”以2020年初的一群云南野象迁徙牵动着各处人们的心。在这里,大象出走不仅代表个体在群体状态中的迷失,某种程度上,也在提示我们在固有的规则和秩序之外,能否打破边界寻找一种例外状态,在五组作品同时展开的平行叙事中,或许观者可以开启一次内向经验的对话;艺术家仝天庆个展“良辰”在城乡结合部以田野调查式个体的经验出发,展看生命如何慌忙的“度”过。
▲ “照耀你”刘展个展 展览现场
“照耀你”刘展个展,装置作品《照耀你》两者在对抗、撕裂中火花四溅,释放出能量,带有危险性,如何保留这种不带修饰的粗暴与浪漫。以大型装置多媒体作品《白云之歌》由180部老旧半导体收音机共同接收短波信号,由麦克风接受,随着环形圆盘缓缓转动,收音机接收到的短波电台信号发出含混不清的噪音。透过展厅天窗光线的照射下,作品不仅产生与画廊之外的空间发生关联,更有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关系。
▲ 第三届新疆双年展 展览现场
尤其是时至年末,武汉双年展、北京双年展、新疆双年展、济南双年展等等各地的城市双年展项目喷薄而出,展览体量大,涉及艺术家、媒介广大,关注的文化视角和艺术信息更是多元。
02
焦虑的90后青年艺术家现象
对90后艺术家的讨论和关注,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不再停留在简单个案,而是成为行业的未来趋势和重要力量组成。他们进入顶级画廊、进军拍场,成为学术讨论的焦点和研究的对象。
▲ “断裂的一代”展览现场
今年最博眼球的“断裂的一代”展览,引发的业内万字论战,其中的核心虽然是90后艺术家,但引发讨论的并非是否“断裂”而是关于“数字视觉”、“电子效果”、“虚拟现实网络”和“故障美学”等等内在观念落脚点上。以及支撑这些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背后的后现代理论缺位等问题。
90后一代所呈现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形式不仅与表层的视觉经验相关,还与今天的生存经验相关。
从市场层面看,不仅蜂巢、唐人、白立方等国内外画廊纷纷签约十多位80、90后艺术家。
拍卖市场中90后新锐强势崛起同样令人印象深刻。2022年度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中国嘉德、保利拍卖、永樂拍卖、华艺国际、开拍国际、中贸圣佳、荣宝拍卖等十家指标拍卖行于纽约、伦敦、香港、北京的春、秋拍卖中90后艺术家的抢眼表现。
策展人林梓对把视角落在“机构及资本对90后艺术家的推崇及冒进”,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问题:为何艺术市场看似在并没有完全消化80后艺术家所产生的价值的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消化90后艺术家的价值呢?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是否是因为80后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其复杂性相比90后艺术家来说更加复杂且难以概括?难道80后艺术家将成为“消失的一代”?
03
科技与艺术 巨变之下的进化
这是一个被西方哲人称之为“上帝已死”“人之死”的现实世界。理想、正义、理性、确定性、被虚拟化的现实等等,面对支离破碎的信息时代,虚无感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
▲ 23个改变世界的分子+沈阳在展览现场
“
艺术家宋冬回顾2022年最深切的感受:
“2022年是艰辛和痛悲并流着泪水的一年,战火纷⻜,自由受阻,瘟疫肆虐,众生逝去。疫情管控的三年,使得“在场”被“在线”取代,使三维的空间屏幕化,屏幕成为了日常的空间。屏幕时间占据了 人生三分之一强,甚至更多的时间。由于痛苦的现实,娱乐化被推崇,科技感和科技感的程式化大行其道。使得当代艺术的展览有着向科技馆化和夜店化发展的倾向。现场的互动式方式增多,试图把观众吸引回现实空间。AI的运用也增多,与非人类智力的合作也在增多。我喜欢用“无界”的态度 面对艺术和生活,所以艺术的边界不断地被拓展,纵深被推进是可贵的。但要警惕的是:被流量需求所控制和引导;被屏幕短视频所训练出的,观众容易接受的“浅尝即止”的习惯所控制和引导。艺 术的魅力和价值是“无法定义”和“创造”,创造和前行是质疑者和不顺从者的专属。就像历史学家艾伦·约翰·珀⻄瓦尔·泰勒所说的:历史上所有的改变,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不顺从者。如果没有麻烦 制造者,没有提异议的人,我们应该还住在山洞里!
人们需要重获自由的空间以表达。艺术给予了些许的可能性,但也给出了众多的局限性。2023希望 多构筑些公众参与的空间和作品,让人们再聚在一起。创造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方式。我一直认为“有 和无”是“同一”的,有是无,无是极大的有。2022年的社会行为超越了艺术行为。艺术展览显得苍白,但社会与艺术又是无界的。艺术又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值得欣慰的。”
从元宇宙、NFT、宇宙飞船等一系列行为,不论是艺术家主动发起,还是艺术家顺应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为艺术的发展打开了另一个维度。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进化”的道路上注入了更多先锋意识的色彩。
▲ 《引力剧场》布展现场-4层视角
©徐冰工作室
今年艺术家徐冰无论是“火箭”艺术项目或是“引力剧场”,都指向了科学的可视化转述。“分子美学”首次在国内展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之间,促进共同建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中心和学术话语平台,共同探讨未来艺术与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引领未来艺术设计教育新的方向。
▲ “近未来-完美搭档”展览现场
第二届中国数字艺术博览会、“与钱无关,登陆元宇宙”、“飞出个未来:区块链中的时间多重性”、“近未来-完美搭档”等等艺术活动频繁发生,关注、讨论、推进未来艺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必然是从艺术观念的突破和技术的突破,两个纬度来观察。
艺术家和科学家有思想的碰撞和互相间思想轨迹的拼合,同样也让科学家参与到艺术项目和美学的语境里来思考。
技术理性与先验的感受力之间相互推进的关系;未来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包含“观念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随之而产生的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具有原创性特征的当代艺术,是我们所期待的。
04
艺术教育:毕业之难
全国各大美术专业院校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孵化器和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后备力量”。但在2022年毕业的这一届学生谁也没想到,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疫情就占去三年。毕业前夕,只是回家过个年,却再也回不去校园。居家上课,居家创作,居家毕业,几年以来漂浮在云端的各种体验,让校园的点滴记忆更显弥足珍贵。
“这一届毕业生太难了!”
▲ 中央美术学院 100个央美毕业生的故事
▲ 疫情期间担任学校志愿者的毕业生陈冉
上海各个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在上海封控近八十天后毕业了,每个毕业故事都将长期影响2022年以后的日子。“100个央美毕业生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呈现每个毕业生个体的真实经验,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专业而言,更是不言而喻。“真正接触材料,以及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时间可能还不到5个月。很难相像对于雕塑系等这样需要对材料产生复杂认知的专业来说,学生的教学是如何完成的。以及在毕业之后,这些学生将如何在行业中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策展人林梓深切关注过去的三年对于中国艺术教育的影响。
基于这个背景,这一年雅昌发起“百万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为更多青年艺术家的职业发展,以及正在成长的艺术道路上提供全面支持。每月将围绕艺术家发起联合活动,雅昌每月会选出10位青年艺术家提名“年度青年艺术家”候选人,按年度进行名单公布及奖章颁布,为青年艺术家的未来发展的机遇提供可能。
05
实验空间的活力满满
蔡锦空间和没顶美术馆强烈的实验性和艺术展览项目所产生的拓展意义,在后疫情时代会产生怎样的溢出效应,会在未来发生怎样新的可能?
▲ 李怒的与蔡锦空间的艺术项目“别上楼”
李怒在蔡锦空间的艺术项目“别上楼”以介入和干预观众行为作为展览的起初,观众有权选择上楼或不上楼,且无论观众作何选择,都将构成这次展览的重要意义。
▲ 王光乐个人项目“红磷”现场,蔡锦空间
王光乐最新个人项目“红磷”同样在蔡锦空间实施,有着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作品不是由艺术家一个人完成,而是所有人共同完成。尤其是当火柴划过画面,火光点燃,硫的味道弥散,这时,不仅仅是视觉,还有嗅觉等等感官刺激都被调动起来。整件作品的含义也因此变得饱满。
▲ 徐震®《永生(希腊柱,高跟鞋)》 2020
树脂、钢、喷漆、矿物颜料
820 x 390 x 133 cm
在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环湖西路交叉口的没顶美术馆,开幕主题展“我们从别人那里 借梦想,像债一样”徐震希望以“野生”的方式,来消解过于体制化和缺少温度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及被抑制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
06
观念绘画的转变
观念绘画作品作为思维方法的展现,被重新组织在个人化的逻辑体系内。现实或非现实的景观图像被重新定义,拓展了对绘画视觉认识的固化理解定式。
▲ 田龙玉 墒1209017 木 油画颜料
120 ×90×17cm 2020
艺术家田龙玉把钢锯的锯齿同样切割成如同“天际线”的城市剪影,组装出一个类似耙子的工具,在近15公分厚的各色颜料上“犁”出凹凸的沟壑。“《墒》的英文意思是精神疤痕。”当作品被挂上墙壁,射灯的光线照耀下,本来抽象的凹凸,投影显现出“城市天际线”的影像。田龙玉以身体的劳作形成的作品《墒》系列作品,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具象的,也不是传统意义的雕塑作品。从创作语言和方法论颠覆了程式化的创作方式,突破边界。
▲ “梁远苇”同名个展 展览现场
梁远苇的纸本、布面绘画被附着在钢丝网、弹簧构成的框架上,被悬置于空中。绘画中的线条、情绪、色彩共同显现艺术家整体的语言和精神状态。2022年的新作品不仅打破了绘画惯用的展示与观看方式,也赋予了绘画更多新的思考。
▲ 王忠杰个展“神曲”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
绘画对艺术家王忠杰首先是某种能够战胜概念引力的东西。在2022年的他的最新个展“神曲”中展现了他十年来,不断地拒绝概念、风格、体系,为此需要把故事、情节、情感叙述、解释等等绝对地去掉。他在追求着不可知的,总在变动的,当下的鲜活感受以及其中潜藏的秩序。对于他的概念总是以其安全与舒适将人限定起来,而绘画就是试图跑到监狱外面,是一场通往未知的实验。
“
对于电子色和电子故障现象的模仿形成90后艺术家的潮流现象,落脚于观察“绘画对于数字形象及技术图像的主客关系转变”的策展人林梓认为:
“90后一代艺术家对于电子色和电子故障现象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即我们在展览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的仅仅是通过架上媒介对于电子色和电子故障现象的模仿,而并没有深入这个现象背后的生成机制(编程语言,界面结构,交互关系),而之前70-80后艺术家中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深入考察的艺术家却没有引起市场持续的肯定和关注。
与之相关的是,更多年轻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开始悄然扮演起了数字对象的衍生物,即用绘画的语言模仿一种数字视觉现象,而不是单纯将数字形象作为对象出现在画面中。在代表着传统制图术的绘画,以及代表着技术图像的数字视觉和数字现象之间,某种主客体关系在2022年继续发生着转化,其在未来最终的结果就是——绘画成为数字视觉的衍生物。”
07
来自“元宇宙”的疗愈
艺术家王迈说:“这一年经历了太多的特殊性历史时刻,病毒在复制蔓延,社会底线被一再刷新,艺术没有被刷新,但是我们把创作中的自我复制又成功地蔓延了。对抗或拥抱所谓的AI,老掉牙的“元宇宙”自我复制的主体市场模式,都是对过去安全的缅怀。
这些年艺术的原始力量,能给我们在前所未见的经历中一点自我疗愈,就是说你的艺术人生和气候变化、全球政治文化经济的冲突都有关系,你或者没有能力在作品中表达,或者把关注这些,像擅长山水花鸟静物的艺术家那样热衷研习这些万物的轮廓及意象。自我疗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给艺术史提供独特的自我。先疗愈独特的自我,独特的自我再疗愈众人,才是艺人的价值。”
“弥合·治愈”青年艺术家元宇宙群展的12位80、90后青年艺术家,相较于70年代青春感伤色彩更具弥合、治愈的特征。20世纪最后20年出生的“八零后”“九零后”,成长在中国快速转型的市场经济,加速融入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消费主义、网络文化、电玩、科幻、全球化对应80、90后这两代人,使艺术成为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也成为艺术。艺术家创作中已经转换为弥合动物、机器和人之间的割裂,通过对图像的“改造”,而抹平性别、身份的特征。他们创造的绘画形象、广告色平涂,甚至是可以治愈创伤,修补精神缺陷的,他们的作品都毫不晦涩。再没有“青春残酷”的颓废和人生的虚无感,从日常的图像碎片,多元的媒介,在重组中聚合成的新的秩序。
“先验的剧场”群展中十位90后艺术家,雕塑、装置、水墨、油画多元的媒介;具象的,抽象的,繁复的,简约的种种语言方式;展览试图在被充满不确定的事件贯穿的当下,找到超越于不断瓦解、断裂、搅乱、摧毁肉身与精神的先验剧场。
08
女性艺术家的立场
在策展人王晓松对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中观察到:女艺术家表现的更有立场,思路似乎更开阔。就像艺术家胡尹萍以虚拟“小芳”的人物,展开对女性劳动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讨论。
▲ 应歆珣个人项目“景观疗养院” 展览现场
艺术家应歆珣个人项目“景观疗养院”,是自2018年以来持续实施的“天鹅绒计划”的最新版本。用其包装日常物件,既包含对高贵的向往寄托,又有廉价材质的质感。“仿天鹅绒”将所有空间、展品进行包装,以塑造某种美好的象征。
▲ “落日如灼伤”任莉莉个展 展览现场
“落日如灼伤”任莉莉个展,使用从柔软和空灵到坚硬和沉重的触觉材料来创造空间中的亲密叙述。莉莉对人的尺度和身体形式的心理效应感兴趣,展开个人叙事,唤起人们的情绪与感受。这些看似荒诞和梦幻般的形态创造一种逃避主义的契机,将观者带至真实与想象融合之境。
▲ “出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展览现场
“出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展出的26位出生于1960-1995年间的中国女性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女性看待自己、看待其他女性的目光更本能、敏感、细腻。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在关注全球华人艺术之余,首次将目光聚焦海外华人女性这一特定艺术群体,这一选择顺应着何馆一直以来“以何香凝研究为中心,关注女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兼容并蓄,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16位华人女性艺术家在以何香凝命名的美术馆集体登场,让不同时代女性艺术家的表达因此产生对话与共振。
结 语
这一年,杨淞在Yuan Museum的个展“边缘的边缘”以三个章节,从影像、装置绘画和金属裂纹装置、行为呈现不同的人生境界,而艺术家内心真正要表达和寻找的,何为艺术?
▲ 宋冬2022年最后一件作品《日月天日月》
艺术家宋冬2022年最后一件作品《日月天日月》是用水写在水泥墙面上的。可以看成是乐观的“明天明”,也可以看成是悲观的“明无明”。这是现实的写照,也是希望的写照。“2023年的世界并不乐观,战争和疫情仍在,事事未卜。艺术要像庖丁解牛一般找到缝隙前行,找无用之用。企盼‘自由和平’及‘健康快乐’。这本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不要让我们对2023年无言以对, 哭干泪水。”
对于已经到来的2023年,艺术家王迈更关心能不能安居乐业。不想熬夜了,但是工作太有趣了……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昌艺术网”(ID:A8048008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