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中国城市发生极其巨大的变化,出现从未有过的城市与建筑新景象。
一批青年建筑师敏锐意识到一个不同的建筑时代正在开始,抓住当代建筑的新精神,提出建筑实验的主张并付诸行动。
李兴钢就是这批弄潮儿其中之一,他深入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与矛盾,融合中国传统空间思想,创立了以“胜景几何”理论和“工程建筑学”方法为核心的环境交互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来应对问题,在城市条件下最大程度还原人们理想中的诗意空间。
也凭借在这个领域持续的探索荣获2020年梁思成建筑奖。
在他理想的建筑世界中,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也能处处充满静谧胜景与诗意几何。
01
建筑师背景
李兴钢,建筑师,工学博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
出版《胜景几何论稿》、《静谧与喧嚣》等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新体系。
城市加密下的空间自成
垂直演绎生活的城市舞台
与通常的“别墅”相比,这里的“高度”大不相同。所有复式单元在垂直方向并列叠加,对应的建筑立面悬挑出不同尺度及方向的室外亭台,收纳下方和远处的城市及自然景观,自身也成为城市中的新景观。
在这种情况下,李兴钢想通过强调结构元素,为这个空白的场地带来特定的存在感,重塑一种新的场所特征。
内部空间的结构元素跟人的体育运动相呼应,他们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运动形成一种内在的“自然风景”,也是一种特殊的“胜景”,与结构的“几何”元素互动,产生一种动人的、诗意的空间氛围。
室内体育中心的公共大厅屋面采用了波浪形渐变的直纹曲面形屋面,其东侧长达140米的室内跑道,不仅为大厅带来凸显屋面形状的自然光线和向远处延伸的外部景观,而且那些奔跑于架高跑道上的人,也成为可由室内外空间中欣赏的独特风景。
运动场地空间的屋顶和外墙,使用了一系列直纹曲面、筒拱及锥形曲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来大跨度空间和高侧窗采光,在内明露木模混凝土筑造肌理,在外形成沉静而多变的建筑轮廓。达到建筑结构、空间与形式完美统一。
相比于时下通过装饰获得的夸张、恣意的建筑形象,体育馆设计中裸露的结构产生的“建构”之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静、朴素和富有韵律感的空间,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更加恒久的空间“诗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