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李兴钢:静谧与喧嚣中的胜景几何

2020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李兴钢:静谧与喧嚣中的胜景几何



在世界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中国城市发生极其巨大的变化,出现从未有过的城市与建筑新景象。


一批青年建筑师敏锐意识到一个不同的建筑时代正在开始,抓住当代建筑的新精神,提出建筑实验的主张并付诸行动。


李兴钢就是这批弄潮儿其中之一,他深入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与矛盾,融合中国传统空间思想,创立了以“胜景几何”理论和“工程建筑学”方法为核心的环境交互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来应对问题,在城市条件下最大程度还原人们理想中的诗意空间。


也凭借在这个领域持续的探索荣获2020年梁思成建筑奖。


在他理想的建筑世界中,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也能处处充满静谧胜景与诗意几何。



01

建筑师背景

李兴钢,建筑师,工学博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




主持完成了以北京“双奥”主场馆为代表的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设计项目,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及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


办作品个展“胜景几何”;参加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德累斯顿“从幻象到现实:活的中国园林”展等重要建筑及艺术展览。出版《胜景几何论稿》、《静谧与喧嚣》等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新体系。


出版《胜景几何论稿》、《静谧与喧嚣等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新体系。



02 
从静谧与喧嚣到胜景几何

李兴钢的工作从始至终围绕两个方面的线索展开:一是在当代建筑中对传统之呈现可能性的兴趣。


这些传统包括较早期感兴趣的中国建筑和城市营造体系,也包括最近投入研究精力的园林和聚落核心,从中探索建筑与不可或缺的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如何拥有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





李兴钢从中汲取到,不同于西方“人工自成”的建筑哲学理解,中国人更倾向于营造人工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衍化与互成,形成的整体成为人类更理想的生活环境。并且这种理念越来越适用于普世的人性和当代。



二是对建筑中几何和结构的兴趣。由结构、空间、形式按照某种特定的、朴素而简明清晰的几何逻辑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关系。


前者倾向于形而上的,更加靠近人的思想和身体,以及精神体验;后者倾向于形而下的,更加靠近建筑的本体和构造。


这两条研究方向结合他长期从事大型复杂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创立了以“胜景几何”理论和“工程建筑学”方法为核心的环境交互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因此,所谓“胜景几何”,几何对应主要建筑本体为代表的人工要素,胜景则主要对应自然要素和由于自然与人工交互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性感受,一种“空间诗意”。


李兴钢通过一系列作品进行以人工要素为媒介与环境结合,在多种环境中塑造诗意空间的探索。





03
胜景几何的现实实践
对当代现实的自我设问中,李兴钢进行的一系列以“几何”营造“胜景”——以建筑本体营造自然空间诗性的实践以作回答。


不同项目所处地域或城市中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和唯一性成为设计的引发因素。企图在不懈的实践中表述对传统的敬意,对现实的改变,对一种文化及生活理想的回归


案例01.大院胡同28号改造

城市加密下的空间自成






大院胡同28号改造项目位于北京旧城区,这片胡同城市不断加密压缩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大杂院。
李兴钢希望通过设计改造,把它转化成有秩序、又有诗意的日常生活空间,并将其作为样板,解决北京旧城区更新一直以来存在的人口密度、理想居所和旧城风貌等难题。






方案保持了原来大杂院里容纳的家庭数量,但缩小居住单元的尺度为小合院,并形成有序组合的小合院群,把院子变成一个微缩社区


同时把院落外的胡同路网向内延伸为更加细密的小胡同,把所有的小合院串联起来。




每个小合院是一个独立的“宅园”,主要起居空间对景于小院/园庭,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杂乱的院子通过设计和梳理变成了一个园林般的空间,在这里,“宅园合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也能够合而为一,在城市高密度的环境现实中拥有了“理想生活空间”。




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实验,探索出相对普适和稳定的策略实现不降低环境水平的前提下北京即旧城继续有序加密.


案例02.第三空间

垂直演绎生活的城市舞台



唐山第三空间位于唐山的城市中心区,在大地震后经历了快速重建,这里变成了一个枯燥无趣的“行列式城市”,这个项目试图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建造一个垂直的城市聚落。





第三空间综合体试图表达这样的意象:一个向高空延伸的立体城市聚落。“标准层”中惯常平直的楼板被以错层结构的方式层层堆叠,形成每个单元中连续抬升的地面标高,犹如几何化的人工台地,容纳从公共渐到私密的使用功能,使人犹如在山地上攀爬穿行,在不断的空间转换中形成静谧的氛围








收藏及影音空间被塑造成“坡地上的小屋”形态,大小、形态、朝向各异的“亭台小屋”被移植于立面,以收纳城市风景,并且就像敞开于都市的一个个生动的生活舞台,成为密集分布的垂直“城市聚落”的象征。


与通常的别墅相比,这里的高度大不相同。所有复式单元在垂直方向并列叠加,对应的建筑立面悬挑出不同尺度及方向的室外亭台,收纳下方和远处的城市及自然景观,自身也成为城市中的新景观。




案例03.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
空白场地上的建筑美学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位于天津海洋园教育园区的新校区,是建造在一大片盐碱地上的新城区,可以说这样的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场所感,这也是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状况和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李兴钢想通过强调结构元素,为这个空白的场地带来特定的存在感,重塑一种新的场所特征


内部空间的结构元素跟人的体育运动相呼应,他们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运动形成一种内在的自然风景,也是一种特殊的胜景,与结构的几何元素互动,产生一种动人的、诗意的空间氛围。


室内体育中心的公共大厅屋面采用了波浪形渐变的直纹曲面形屋面,其东侧长达140米的室内跑道,不仅为大厅带来凸显屋面形状的自然光线和向远处延伸的外部景观,而且那些奔跑于架高跑道上的人,也成为可由室内外空间中欣赏的独特风景


运动场地空间的屋顶和外墙,使用了一系列直纹曲面、筒拱及锥形曲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来大跨度空间和高侧窗采光,在内明露木模混凝土筑造肌理,在外形成沉静而多变的建筑轮廓。达到建筑结构、空间与形式完美统一。


相比于时下通过装饰获得的夸张、恣意的建筑形象,体育馆设计中裸露的结构产生的建构之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静、朴素和富有韵律感的空间,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更加恒久的空间诗意



结语
在当今矛盾交织的城市环境中,条件苛刻有限,元素空白匮乏,我们需要探索出新的策略来赋予建筑空间的诗性。


而李兴钢的“胜景几何”理论,将人、隔离物、叙事、界面等元素与景观条件融合,注重自然与人工交互带来的精神性感受,形成稳定的思路与方法论,以此来应对多样而严峻的现实。



在城市的杂乱中寻找诗意,在城市的喧嚣中塑造静谧。


因此,李兴钢更倾向于把“胜景几何”理念称作对“现实的理想空间模式”的思考: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策略去面对多样而严峻的现实。


当下的城市和建筑世界,无论话语,文本和和实物,多元,丰富,也嘈杂,喧闹。却总有一些人和他们的创作令人沉静,感动,神往。


我深信,一定存在一个静谧的世界,既然它的外面是如此喧嚣。


图片来源:

1.《静谧与喧嚣》李兴钢

2.https://www.archiposition.com/ 李兴钢与他的建筑们
3.https://www.gooood.cn/gooood访谈专辑第二十期—李兴钢
4.3.https://www.gooood.cn/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5.https://www.gooood.cn/ 第三空间/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6.https://www.gooood.cn/ 大院胡同28号改造/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编 辑  雨阁
责 编  胡佳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