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法国艺术圈热闹非凡。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艺术家们开始了他们的狂欢,被压抑许久的苦闷与传统,让画笔得以逃离神话、帝王和完美,能够肆意地描绘个性与生活。
19世纪70年代印象主义的崛起,成为法国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
带来印象主义的法国艺术家们:马奈、莫里索、德加、塞尚、莫奈带着艺术发展一骑绝尘,为欧洲艺术史留下了印刻百年的光辉与美丽。
但是,名垂青史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听说,这五位大师给人的第一印象都很差,关于名人如何黑红起来,他们可以说是很有经验了。
第一印象?印象主义?一段黑红黑红的艺术史,到底开始于哪一种印象呢?
马奈印象:裸女绅士
红,就会面对两种极端评价。
马奈出身富贵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一副绅士派头。像他这种自视清高,热情奔放,不受拘束,追求独立自由的艺术家,红,是迟早的事。
但是因为过于激进,导致骂声先光临了他的艺术生涯。
1863年,马奈在沙龙中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引起了世所罕见的轰动,不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方法都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原则相悖。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2-1863
它直接表现尘世环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画法上对传统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块,这一切都使得官方学院派不能忍受。
被骂的马奈不仅没生气,还更开心地创作了另一幅《奥林匹亚》,这一下子,更是被骂上了艺术界的热搜榜。
马奈《奥林匹亚》1863年
这种离经叛道的艺术形式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评论界和新闻界的猛烈攻击,被咒骂为“无耻到了极点”。
马奈彻底红了。但骂声有多大,粉丝就有多疯狂。
“马奈将在卢浮宫占一席地位。”
以左拉为首的进步作家和青年画家们,都为马奈喝彩。这场争论使得马奈名声大振,一批年轻画家聚集在他周围,他们受马奈新颖画风影响,努力探求新的艺术风格与手法,被当时人讽刺为“马奈帮”。
马奈《杜伊勒里花园音乐会》1862年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印象派,“印象派的精神领袖”。
马奈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莫里索印象:马奈弟妹
为什么要用马奈作为前缀,称呼莫里索呢?
因为女性艺术创作者被漠视,在19世纪的欧洲依旧存在,即便她是印象派唯一的女画家。她在艺术界的造诣和贡献,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艺术大师。
1841年,莫里索出生在法国博盖斯一个富有的官宦之家,她从小就喜欢画画,并得到过很多画家的指点,后来进入专业的美术学校,接受了正统的古典学院派教育。
莫里索《梳妆》1875年
莫里索小时候得到过不少艺术大师的启蒙和影响,比如师从巴比松画家柯罗,19世纪60、70年代,又受到印象派画家布丹的影响,开始注重阳光。
她还为马奈当过模特,后来嫁给了马奈的弟弟,通过马奈的介绍,莫里索进入巴黎的印象派沙龙并成为了其中的活跃分子。
莫里索《欧仁·马奈和女儿在花园》1883年
《阅读》1860年莫里索和马奈相识,尊马奈为师,向马奈学习,在这幅《阅读》中可见马奈的用色特征:
大块的黑与白的对比,简洁的色调,但在人物和环境的描绘上仍显示出摩里索特有的温柔和明朗。
莫里索《阅读》1869年
描画其姐姐和侄女的作品《摇篮》,一位年轻的母亲注视着自己入睡的孩子情景,母亲和在纱帐内熟睡的婴儿构成了深情与和谐优雅的画面,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这是出于一位温情女性之心理情感,这使画面十分纯洁。
莫里索《摇篮》1874年
参加印象派后,莫里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快速的笔触在同期画家中是少有的。在以清新微妙见长的画面上,流露出莫里索的天赋才华,用色毫不犹豫,笔触宽广流畅。
德加印象:芭蕾舞女
马奈的社交能力有多强呢?这位艺术大师德加,也是他的朋友。
《佩雷蒂埃街歌剧院的大厅》1872这位因芭蕾舞女的画作出圈的艺术家,其实出身于艺术世家,德加原本是擅长画素描的,他古典主义风格的素描那可真的是画得炉火纯青。
德加《佩雷蒂埃街歌剧院的大厅》1872年
德加喜欢纤细、连贯而清晰的线条,认为这种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和达到他所倾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
在线的运用上,他达到了所有安格尔的弟子及其追随者没有一个能够企及的、妙笔生花的地步。
德加《芭蕾舞教室》1874年
线条是德加的欲望,他还把这种欲望投射在了芭蕾舞女题材的艺术作品中。
迷恋芭蕾舞女的德加,正好在这类题材中能画出空间感,画出从最意外的角度去看立体形状的印象,因此,观看排练时,德加有机会从各个方面看到芭蕾舞女最富有变化的躯体姿势。
德加《明星》1878年
从舞台上面向下看时,他能看到少女们在跳舞或休息,而且能研究复杂的短缩和舞台照明在人体造型中的效果。
德加《蓝色舞女》1899年
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法国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
塞尚印象:激进颠覆
任何类型的艺术风格,总会在时代与审美的进化中受到激荡,印象主义也不例外。
80年代以后,反印象主义的声音出现了。它强调主观世界的揭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客观瞬间的描绘上,写意重于写形,不大重视外光,形体开始出现了夸张与变形。
这种被称为后印象主义的艺术风格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塞尚。
他的作品和理念影响了20世纪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运动,尤其是立体派。
在他生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他的艺术不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通过他的坚持,最后对19世纪所有常规绘画价值提出了挑战。
塞尚《高处俯视的风景》
塞尚的最大成就是对色彩与明暗具有前所未有的精辟分析,颠覆了以往的视觉透视点,空间的构造被从混色彩的印象里抽掉了,使绘画领域正式出现纯粹的艺术,这是以往任何绘画流派都无法做到的。
塞尚《贝西塞纳河》
因此,他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他认为形状和色彩是不可分离的。
用几何的笔触在平面上涂色,逐渐形成画的表面。他主张不要用线条、明暗来表现物体,而是用色彩对比。他采用色的团块表现物象的立体和深度,利用色彩的冷暖变化造型,用几何元素构造形象。
莫奈印象:集大成者
莫奈的头衔可不要太多——
印象派领导者,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光与影的表现技法是莫奈绘画最大的特色,这也成为了印象派的主要理论。
如今看来,这个对艺术界影响巨大的重量级绘画流派,却诞生于一句戏言。
早在1863年起在巴黎就日益形成一股新的反学院派的势力,一些青年艺术家由于受到官方沙龙的排挤,不得不参加落选沙龙的展出。
1874年3月,在巴黎市中心的卡普辛大街上,一个全新的画展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莫奈带着《日出·印象》和另外12幅作品参展。
莫奈《日出·印象》1872年
这幅油画展示了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小船和水面的光辉都呈现出模糊朦胧的美感,莫奈记录下了这一刻光与色给予的视觉印象。
在这场展览上,莫奈等人遭到了艺评家们的冷嘲热讽,他们借这幅《日出·印象》的标题,把这群画家戏称为“印象主义者”。
莫奈《睡莲》1899年
戏言不怕,冷嘲热讽也不怕,怕就怕艺术大师认真起来,那可不得了了。
在以莫奈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印象派成功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
莫奈《撑洋伞的女子》1875年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艺术革命取得了圆满的胜利,莫奈也归隐田园,过上了神仙般的悠哉生活,《睡莲》就是他这种悠闲日子的真实写照。
莫奈《睡莲》1899年
莫奈有“水上拉斐尔“之称,善于画水,他以微妙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景象。
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莫奈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朦胧且温柔的色彩,铺满整张画布,轻柔拂过莫奈平和安稳的晚年生活。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天猫联合发售
纸上美术馆系列印象派礼盒来咯~
复制下方淘口令,即可购买
99¥foSb2wpFsNb¥
印象派诞生于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
礼盒内包含了莫奈、德加、马奈、莫里索、塞尚 五位风格各异的印象派绘画大师,收录了大师们300余幅代表作。
套装附赠《2023艺术历》,可做日常记录和画画使用。
留住印象派的美妙光影,在“纸上美术馆”中变身艺术达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