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面,有写过一篇关于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文章,但对于电影本身,更值得一看的是库布里克如何从始至终运用寂静的镜头语言表达无比狂想的内容,本文就作为补充,展示一些精彩的镜头语言及场景细节。
✸ 文明的诞生: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一群猿猴(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沙漠中,努力捕食,勉强维持着生命,努力,只是为了获取食物和照顾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史诗般苍凉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猿猴意外地发现了动物头骨的用途,即它可以用作武器。“他”后来将这个发现教授给了部落的同伴,并使用骨作为武器在冲突中杀死了另一个部落的反对领袖。
✸ 我们都是类人猿的后裔,几十万年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我们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智人”。“智人”首先意味着我们属于直立生物,但我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我们的智慧。因此,首先,令人羞愧的是,即便我们今天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我们的本质上仍具备兽性和野性,这也是现代闻名下仍有冲突的根源。另外,我们的文明建立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上。在电影中,第一个“工具”实际上是一种骨制武器。因此,掌管世界的团体或个人始终是最能有效使用工具、设备或武器的人。地球上人类的大部分进步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拥有最好武器的文明就是接管世界的文明。我们可以推想,在当今世界,最能发明和利用最强有力的工具的人是最能发挥力量的人。
✸ 从逻辑上讲,我们绝非位于宇宙的中心,也不会是宇宙的主宰。但我们通过某些偶然与必然的机会,成为了地球之王。我们通过工具来改造地球、获取食物和驯化、征服其他物种的能力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种莫名的机会就是电影第一幕展示的最为寂静但疯狂的地方:不知从何而来的巨大黑石,似乎以某种方式赋予了人类文明,一切源自一次偶然或必然的接触,没有缘由。
✸ 文明的演化:从第一幕到第二幕的场景切换正是从落下的骨头开始的。掉落的骨头形状变身成了近似形态的宇宙飞船,这预示着人类工具的疯狂演变。
✸ 更有趣的是,库布里克在1968年畅想的未来主义场景。我不得不说,他对未来的展望(以 1968 年为起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注意,这是将近 50 年前,远在我们拥有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地球上所有其他疯狂技术之前!
✸ 失重状态: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多是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中的哲学思考,但更值得令人称道的一直以来是伴随着他各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从这个平切入空间站的场景中我们首先被三分的构图吸引,无垠的宇宙边界在镜头中心拉开,但细看下来,镜头上下部的人物其实是颠倒的。
✸ 未来室内:从大远景过渡而来,空间站的室内近景呈现出来,这表达了库布里克对未来的畅想,思路明晰,极简的冷淡与癫狂的色彩的碰撞通过绝对理性的镜头语言表达出来。
✸ 未来世界格局:从接待员的按键上来看,库布里克仍然通过场景细节表达了足够的故事内涵,空间站的国际语言中包含了当时的先进国家,然而,有趣的是,他们并未能预测到中国的崛起。
✸ 视频电话:视频电话的畅想和设计是另外一个超前构思,我非常喜欢从库布里克的电影或类似其他电影中找寻这种细节设置,往往对设计本身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不像大部分的作品一样,库布里克对细节的追求抱有执念,不放过每一处细节进行发挥和创造,并借助它们表达人们的生活状态。
✸ 太空饮食:另外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科幻小说的有趣之处正是在于对细节的建构和表达,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样子。从宇航员送食物的进入开始,到配送,到饮食及交谈,很细致地思考了在失重状态下人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饮食过程。如场景中所表达的,当人放下手里的食物与其他人交谈时,盘子是飞起来的。
✸ 登陆月球殖民地:我觉得有趣的是宇宙飞船看起来像一张脸。其次,库布里克能够使场景看起来更真实的方式是展示三个表面的“视差”运动:向下移动的宇宙飞船,月球表面不断变化的地平线,以及背景中的地球的变化。
✸ 月球基地的打开:我们看到宇航员站在月球表面的高处,借助他们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月球上的空间站的打开,几乎就像一只巨大的眼睛正在张开。
✸ 红绿搭配:航天飞机着陆时的调色板(红色和绿色搭配)让我想起了《阿基拉》。
✸ 未来人接触方尖碑:对于史诗般的场景表达,库布里克也并未再采用对称式构图,而是借助一套长焦镜头及偏心构图让沉寂的场景富有活力和希望。
✸ 星空与飞船:寂静的宇宙背景与飞船的安静形成寂静的主基调,然而,复杂的星空构成及飞船的机械组合,让我们能够畅想这人类高度智慧的产物实际上可能产生的巨大轰鸣及超级速度。没有推进装置的展示,这种反差足以令人心惊。
MarukoStudio:
这是一个不定时分享建筑、艺术、科学相关的奇思妙想与独到见解的公众号。我们的思想游弋在世界各地,喜欢在平凡的生活中脑洞大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rukoStudio”(ID:Maruko_Aim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