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十六
宜 沉浸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直至近现代,才真正意义上变得亲密。或者说——
取自生活的艺术,
因为设计的出现,
开始更深入地
反哺于生活本身。
伴随科技的发展与生产力进步,艺术开始从服务于一小撮人,逐步转变为服务于大众,艺术商业化的推演,也进一步拉近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从庙堂与宗教建筑,到博物馆、美术馆甚至画廊与商业门店……
如今,观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对于大众来说变得普及,“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对于人们来说也不再是一件极难实现的事。
在艺术开始逐步走入日常生活的当下,有一群创作者与设计者,正在努力消融着二者间的边界,让艺术与生活,亲密无间。
2022年11月7日至2023年1月7日,北京居然之家北四环店杜玛壹家展厅,一场DOMOARTS造境-雕塑艺术沙龙展,联袂设计,共绘生活。
10余位艺术家,64件雕塑作品,在DOMO nature北京旗舰店杜玛壹家中,传递着策展人——DOMO nature创始人赖亚楠与时代空间创始人阿福的共同愿望:
人是生活的主角,
艺术品走进生活的那一刻,
理应与三餐四季的
美妙感知和谐一体。
此番艺术家们也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再仅仅属于艺术圈或拍卖会,而是真正以平等、亲和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
展览首日恰逢立冬,众艺术家齐聚于这个凝聚现代东方气质的原创家居空间,畅想艺术、设计与生活的更多美好可能性。
黛黑的金属勾勒古典线条,色彩典雅而不抢眼的各色织物妆点着空间,杜玛壹家本原的木色是背景是主调,庄重、雅致而不失轻盈,自然的力量以一种质朴、和谐而美好的方式,构建出一室全方位多场景生活空间。
不同于大众对于“艺术展”的常规印象,造境并未将展品陈设在展柜之中射灯之下,而是选择将一件件艺术品布置在家居场景中,与生活共处。
客厅茶几上的“小姑娘”闭眼聆听,素色屏风前的“运动员”伸展着姿态为画面增添动感,博古架上的“渔翁”无声酝酿着禅意,书桌前的“美人”琵琶犹抱红袖添香,背景墙中生长的“花朵”散发着生机,边几上的“机枪恐龙”为空间增添着别样意趣……
在这里,艺术是家的妆点,也是家的陪伴。
“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品是高高在上的,是存在于艺术馆和博物馆里的。但我认为眼下,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正在超越物质层面,而这个时候,是艺术走进生活的最恰当的时机。”
作为策展人之一,艺术院校出身的设计师赖亚楠表示,展览在策划的过程中,对“艺术、生活、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久思考与用心权衡。
“艺术需要近距离观赏。”在另一位策展人阿福的观点中,“空间”对于一个雕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空间既是作品的承载与呈现之处,也是作品与观众进行互动、建立关系的场域。
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之中被观赏,同样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大众产生链接。
“艺术的商业化,大众艺术审美力的提升,成为推动艺术品走入人们生活的底层动力。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正逐步变得触手可及。”赖亚楠表示,生活、艺术与时代并行,在全新的时代中,艺术家与设计者们正一同,用艺术和爱,来造境生活。
以作品为媒介,艺术家们诠释着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妆点着一个个或正式或日常的人生空间。
程一峰
2004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
获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
获硕士学位
现为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雕塑教师
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著作《20世纪岭南雕塑发展史》
2021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程一峰是国内较少有的,一直专注于抽象雕塑创作的艺术家。程一峰专注抽象雕塑,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不愿意受到客观事物固有原型的限制,其二,则是认为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用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叙事与宣传,不是最优选项。
《2021年No.11》52.5x28x50cm 铸铜
在题材上,程一峰选择从微观的自然物入手,用作品探索远离自然的都市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
高孝午
著名艺术家,1976年生于福建三明
1999年毕业于福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居北京
高孝午一直秉持“当下即是”的观点,在艺术上实践“凡人艺术”。其作品多以轻松幽默,温和无戾气的方式,透露隐喻的、非极端的理性思考,表达对社会的关注、批判和反思。
《不倒翁:梦想·狮》 50x50x88cm 铸铜
早期代表作有《标准时代》、《城市梦想》等系列,近期作品《再生》、《共境》等系列,着眼“日常”现象,以平等心邀约大众,“用再生唤醒最初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善巧于心、方便于人,力图发挥艺术作用于社会的最大有效性。
牛淼
1983出生于中国北京
2007本科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
2010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
2012数字媒体MFA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
2013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
每个人与世界的隔阂是无可避免的,有时源于自己的内心状态,有时源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一些时候会尽力贪图肉体的享受进而麻痹自己的精神,这在当今社会无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半身发动机人》 120x60x90cm 铸铜
在极速发展与转型的社会中一个个体的人的心灵会收到何种信号?精神上如何寻求建立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这些问题我们永无法回避,他们隐性的成为牛淼艺术中不停寻求的东西。
万勇
2013年-2016年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雕塑专业,硕士学位
2001年-2006年天津美术学院 造型学院
雕塑专业,学士学位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教师
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都渴望一份心灵上的宁静。
《坐山观水》38x20x18cm 铸铜
作品《坐山观水》正是以此出发,以鱼形喻山,以鱼意喻水,人物安坐其上,眺望远方,心如止水,宁静致远。此作品也与传统风水学相关联。古人云:“坐山向水,家宅必旺。”
王大朋
1983年出生于河北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学士学位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王大朋是一个有着深厚基础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很深入的研究。
《白泽》68x65x30cm 铸铜 2019
在形式语言的创造上,王大朋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西方造型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他擅于塑造灵兽形象,作品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运用的材料和手法具有当代人的视角。他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表述语言通过当代理念和当代手法解读出来。
王敏
1982年出生于河北
2003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绘画系
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圆鼠》18x18x18cm 青铜
吴大伟
1982年出生于内蒙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
现居北京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雕塑本身的表达范围及再定义是吴大伟一直所思考的问题。
《知觉》8x8x35cm 铸铜
吴大伟注重雕塑语言本身,在艺术实践中保持着个体的自觉性,善于对知觉材料重组和再创造,其作品时常对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想象与现实的互动,在其作品中仿佛在表明现实世界不过是思维的产物。
吴梁焰
1982年生于福建
先后就读于福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中国著名当代雕塑家
在吴梁焰所创作的雕塑作品中,一个个有着饱满脸颊的孩童,高昂着他大大的脑袋,具有十足的趣味与欢乐,同时又能勾起几代人的共同回忆——那段既有课业压力又有捣蛋调皮的时光。
《国宝—头顶一片天-NO.1 》45×24×12cm 铸铜
作品中小孩子所展现出的不同形式富有象征含义,是雕塑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现象以及人生价值的成熟的观察与思考。
谢克
1955年出生于香港
1978-1980年任职设计及插图师
1980年毕业于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
并赴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读中国传统装饰艺术
1982-1988年任教于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
主任导师及香港理工学院客座讲师
1987-1995年在香港创办美术设计及出版工作室
1996年移居新加坡
2007年移居北京并设计修建个人艺术工作室
编著有书籍《中国木板年画》《中国浮屠艺术》
谢克对艺术的情绪,经历了从商业到民俗,从民俗到当代的演进,其生活的空间也让人不可思议。
《致爱》高36cm 铸铜
历史和地缘的特殊性,使香港的语境极具跨文化的宏观色彩。谢克身处的文化现实,让他拥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潜质。
除了创作视角的独特,谢克的绘画和雕塑还深得一种设计师、建筑师的语言气度。单纯、简约的画面图像往往具有层次分明的寓意和象征主义色彩。
萧萧
自由艺术家
现居于北京
在纷繁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快乐胖女系列形态各异,但都试图表现出寂然独立之中的美。
《雪伴》25x17.5x31cm 铸铜
整体形象丰盈圆润,神态俏皮妩媚。无视周围的贪婪,野心,傲慢。她是独立的,放松的,自在的,对生活充满期待的。
张峰
1965年生于辽宁沈阳
198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骨干教师进修班
2006年毕业于美国纽约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张峰以及对于中国传统的热爱和修养,也已经开始了对当代雕塑的中国意味的研究。
张峰的作品不但在形式具有中国画的笔墨特征,同时在精神上也具有文人画的特点。其作品在形式上的残缺与破碎,形体的肢解与分离,都宣泄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批评态度。
《无题》27x20x160cm 铸铜
张峰的雕塑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写实性雕塑的历史性转型,在保留具象的形象基础上,更多地切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展现当代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
张慧
2009年毕业于天津美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天津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天津
不少艺术家都有“跨界”创作的经历,或有早期学习雕塑的人转向绘画,或有反其道者,但最终大部分艺术家会选择一种最适合也是最爱的创作方式并坚持下去。
《奔跑吧!兄弟》52x38x30cm 青铜着色 2015
而张慧却是绘画和雕塑“双管齐下”,在其创作过程中,这两种方式实现了相通与重合。
章华
1985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
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主要课程班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清新、明快、唯美,章华雕塑作品的整体风格。
相较于那些沉稳、厚重、强调大体量的作品风格,章华的作品充满张扬、流动的大线条,充满动感,充满青春的活力。
《海风》27x29x38cm 铸铜
为此,章华用拉长的造型手法,夸张了人体的四肢和腰身,尽情让其伸展、延伸,从而产生一种冲向未来、冲向希望、冲向梦想、冲向那条一定要撞到的“红线”的感觉。
邹超
1987年生于江西
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 雕塑系
2010年学习于李晓飞绘画工作室
2012年-2016年学习工作于张勇雕塑工作室
对于邹超而言,艺术创作是一个回归本心的过程。
《女人与猫》 16×16×58cm 青铜着色 2017
其作品每一件都在力求精准传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以赤诚之子的形象刻画个体命运和个体的内心世界。
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正在显现,新生代消费群体逐渐摒弃从众的消费观,如何挖掘他们的精神诉求与现实需求,是每一个活跃在市场中的家具品牌必须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的信息洪流,正在冲刷着固有的价值观、审美观,作为生活方式缔造者的家居从业者和设计师们,正在经历比以往更高的挑战。如何能够保持自我并拥有独树一帜的市场魅力?答案就在未来,值得深入探索。
开展首日,众多杜玛壹家与时代空间的好友围坐一堂,对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生活的未来展开探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杜宏宇表示:“造境雕塑艺术展对于广大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引领作用,也帮助雕塑艺术家们搭建了与大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清华大学家具设计研究所所长于历战认为,好的艺术创作既可以在艺术馆里收藏,也可以走进生活。优秀的艺术即是生活本身。
“造境,即把艺术拉到实际的场景和空间里,让空间成为一个美学场。”阿福进一步解读展览主题的意义。
作为此次展览的承托场,居然之家北四环店一直促动着艺术与生活的相融共生。开幕现场,居然之家北四环店总经理苏红梅与策展人一同开启直播逛展,带领无法来到现场的艺术爱好者们线上观展,重塑生活。
策展人语
愿我们都拥有艺术和爱来造境的生活。
——赖亚楠
在美院念书时,我就非常喜欢罗素的一句话:“人的生活真谛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于艺术、思想和爱。”
一晃儿毕业二十多年了。记得那时的我,经常在美术馆的各类艺术作品前流连忘返,尽管专业一些的展览少之又少。我会在周末,捂着口袋里省下来的钱,跑到图书进出口公司,在一重重的书架前一待就是一天。直到快关门了,才各种纠结的把太喜欢的、又实在看不完的画册小心翼翼的买走。尽可能的挑那些又厚又重的买,因为几百块钱一本的画册,对于捉襟见肘的我来说,定是越厚越合算。
那时的我们,是一群只要提到“艺术”两个字就懵懂兴奋的孩子,一群视追求艺术为生命动力的美院学生。那时的我们如此狂热,甚至在校园里偶遇某位喜欢的艺术家老师,都会难以刻制的激动很久……
现在想想,其实是因为,艺术离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还是太远了些。心驰神往的莫迪里阿尼的画、贾科梅蒂的雕塑、雷内的摄影作品都在博物馆里,在殿堂级的象牙塔里。艺术,在那里,却又似乎遥不可及。
毕业后,作为一名以塑造优质空间环境为职业的设计师,我在开放变革的大潮下,切切实实的参与到了社会环境、人居面貌与艺术生态等方面巨大而深刻的变迁中。曾经我热爱的艺术品,不再是以艺术运动和艺术家群体构成的艺术存在方式,而是被当今开放和多元化的艺术家个体存在所取代。艺术的商业化,大众艺术审美力的提升,成为推动艺术品走入人们生活的底层动力。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变得触手可及。
如今,人们依旧可以去美术馆、博物馆膜拜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作品。而同时,我们以设计与艺术融合为手段,将艺术品呈现在客厅的墙上、书房的角落、餐厅的边柜旁。
欢迎来到DOMO的世界,你会发现,用艺术和爱来造境生活,才是生活的真谛。
策展人:赖亚楠
2022年深秋于北京
编辑:Chelsea
视觉:Alan
资料提供:DOMOARTS造境
雕塑艺术沙龙展
校对:Bobo Kelly
监制:Enilia Roy
创意鸣谢:Xuanang Ti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薄雾馆time”(ID:BOWUtim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