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评选”工作于2021年12月31日发布正式获奖名单。评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118项,共计获奖项目208项。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于2020年8月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成为东城区与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在此次评选中该项目获特等奖,10个顶尖团队、45名专业技术人员 深度参与。
特等奖
(1项)
一般的获奖项目允许申报的主要人员在15-25个之间,而由于这个项目特殊性,参与单位多达10个一流团队,涉及45名主要完成人员,背后还涉及众多一线参与人员。
“特等奖”特殊在哪?5大要点为你揭晓:
01
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 一核两翼空间格局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到2035年,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 首都核心功能区区位
02
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
以“两轴、一城、一环”作为核心区骨架:
“两轴”指中轴线及长安街。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一城”指北京老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一环”指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
对于未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城市形象,规划描绘了一幅磅礴大气的画卷: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
∧ 空间结构规划图
03
“保”字当头,让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老城不能再拆”,应保尽保。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
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并着力增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
∧ 文化传承系统规划图
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是奠定老城空间地位的重要载体,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 蓝绿空间结构规划图
04
以民为重,让民生获得足够保障
此次规划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除了政务功能、历史文化保护外,特别强调地区的民生工程和民生改善;优先保障为老、为幼服务,增强设施灵活性,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水平的改善。
所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环境、包括功能的调整,不止是在一个92.5平方公里,或者62.5平方公里这样一个范围进行布局,而是将整个东、西城区92.5平方公里的32个街道进一步细分成183个街区。这样每个街区平均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就是所说的生活街区的概念,把所有的安排、所有的管控要求,包括首都功能的要求落实到街区。
∧ 街道街区划分示意图
规划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对标国内、国际领先水平,针对交通、市政、安全和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保障城市高效、安全、智慧化运行。
∧ 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
05
一张蓝图绘到底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新建改建项目要严格按规划执行。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要发挥把好关、管重点、强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议事、协调、督导常态化机制。
北京市委和市政府要扛起守护好规划的职责,敢于坚持原则、唱黑脸,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核心区控规》执行中遇有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 首都功能核心区效果图
“在内容上此次规划把名城保护的原则、理念、要求、措施和改善民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难能可贵,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科学理念。”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说。
一部动画带您了解:首都功能核心区如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
“ 阅读原文 ” ↓↓↓ 一张图带你看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 推荐阅读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维城市”(ID:MScity_U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