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第一篇介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文末选题投票中,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以4票“高票”胜出!
在聊作品前,照例来一段极简科普:《阿波罗与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17世纪意大利雕塑、建筑、油画、戏剧领域全才大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于1624年创作的巴洛克神话题材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博物馆。
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博物馆,于1613年建成。原为红衣主教西皮奥.博尔盖塞的寝宫,后在1902年出售给意大利政府改造为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贝尼尼、提香、鲁本斯、卡拉瓦乔等巴洛克艺术巨匠创作的众多作品,是意大利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
提到雕塑,大部分情况下脑海里浮现出的词汇应该是:安静、稳定、永恒等等。但贝尼尼的雕塑,从来都不是以安静沉稳著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追求将某个高潮定格在瞬间,将其封印在大理石内。而《阿波罗与达芙妮》定格的,正是我们大冤种阿波罗撩妹失败的瞬间。
远远瞥见了自己的大侄子爱神厄洛斯,也在鼓捣他标志性的弓箭,就嘲讽厄洛斯:“我的弓箭可以射杀巨蟒皮同,你的弓箭是用来射毛毛虫么?小孩子家家的还是不要玩弓箭啦!”
厄洛斯,即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早期罗马神话发展较为松散缺乏固有形象与文学体系,后期征服了希腊后引用了其故事、人设,以丰富自己的神话体系,于是有了如宙斯的罗马版本朱庇特,赫拉的罗马版本朱诺,而阿波罗则是为数不多的在罗马、希腊神话中用同一个名字的神邸。
调皮的小娃娃厄洛斯一听,自然是不乐意了!于是心生一计,把手里的象征情欲的金箭射向了大舅哥阿波罗,让阿波罗从光芒四射的高富帅变成春心荡漾的小舔狗!
看到中了情欲之箭后满脸春色的大舅哥还不解气,又把手里另一支象征厌爱的铅箭随手射向了在森林里遛弯的水泽宁芙:达芙妮。
无辜的达芙妮小姐姐,作为古罗马女德班学习委员来就是立志坚决抵制婚前性行为,被厄洛斯的铅箭射中之后更是轴的上头。(所以不要老是怪丘比特没有给你射箭,有可能人家给你射的是铅箭!)
看到浑身冒金光的阿波罗朝自己走来非但没有春心荡漾,反而非常倒胃口,躲着阿波罗就是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小跑,边跑边向自己的老爹河神佩内斯(Peneus)求救,希望他把自己变成月桂树以保童贞。
注意手部的细节,即使阿波罗右手已经环抱在达芙妮的腰间,也只是触碰到已经变为树干的腰肢!达芙妮的童贞之身也得以保留!
贝尼尼选取的场景,正是这个故事最精彩的瞬间,阿波罗环抱达芙妮,而达芙妮正在变形为月桂树!
阿波罗小哥眼看着女神在自己眼前变成了月桂树,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过高富帅就是高富帅,思维转变的也是相当快,心想既然变成树,老婆是做不成了,那就做我的树吧!
于是抱着月桂树深情表白,表示永远爱达芙妮,希望她的月桂枝能作为自己的桂冠,月桂叶装点自己的里拉琴、箭囊;要让罗马的将领凯旋归来时以戴上胜利的桂冠为荣(此为奥运会这一源自古希腊的运动会中冠军桂冠的由来);并祝福月桂树永远长青,以陪伴永垂不朽的自己。
而达芙妮化身的月桂树,听到阿波罗如此深情的表白,可能是想到阿波罗真的不是只馋身子,而是真爱,也轻轻摇摆树枝,同意了阿波罗的请求。至此阿波罗终于得到了自己的挚爱,只可惜是以象征的形式。
巴洛克艺术(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自于西班牙语中的Barroco,意为“变形的珍珠”。西方文化里另一个意为“珍珠”的名词是经典女性英文名:玛格丽特/Margarete。熟悉漫威电影及英国王室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称很熟悉,分别是美队的伴侣:玛格丽特.佩姬.卡特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是一种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崇尚戏剧性与情感的强烈表达,注重豪华、气派的艺术表现形式。在17世纪随着贝尼尼、鲁本斯、卡拉瓦乔等名家的创作而步入全盛时期,并在18世纪的法国演变成为洛可可艺术。(洛可可/Rococo,较之巴洛克更繁复、细腻、强调奢华、爱欲)
而贝尼尼作为巴洛克风格的首席代言人,有一段文字是这么评价他的,原文大意为:
在《罗马》这出戏剧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塑是他刻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场,也是他建造的!
这段描述,很贴切地评价了罗马之子贝尼尼一生的成就。虽然《阿波罗与达芙妮》惊世骇俗,从设计到表现技法都极为卓绝,然而贝尼尼在创作《阿波罗与达芙妮》时居然年仅25岁!
终其82载的一生,更是为罗马留下了如象征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巴拉那河的《四河喷泉》,圣彼得大教堂(PS:天主教朝圣地,历代教皇墓葬及教皇工作、活动的教堂)前的以柱廊著称的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宝座、圣彼得墓青铜华盖,维多利亚圣母堂的祭坛雕塑《圣特雷莎的狂喜》等无数标志性的雕塑、建筑!
可以说是继文艺复兴三杰后又一个塑造了罗马城风貌的超级产品经理!
贝尼尼的雕塑风格非常明显,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圣母怜子像》与古希腊时期阿历山德罗斯的《米洛的维纳斯》那种静态稳固的构造与均衡比例的美感,贝尼尼的雕塑作品无不追求戏剧性的动态瞬间,与巧妙运用不同的材质与自然光线。(贝尼尼的另一座雕塑《圣特蕾莎的狂喜》就以对自然光线的运用著称)
左:《圣母怜子像》呈金字塔式结构;中:《大卫》;右:《米洛的的维纳斯》均为经典站立式
在《阿波罗与达芙妮》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体螺旋上升结构与几处小螺旋结构。整个作品由阿波罗的后脚起,到达芙妮飞扬的手臂终,整体呈上升结构。
再从视觉引导的角度来观察阿波罗的长袍,长袍自阿波罗的身后起,围绕着阿波罗的腰间,经由后背绕至左臂,最终引导我们的视线到达阿波罗与达芙妮相触的位置!
再看达芙妮头部与手臂,同样是螺旋角度,由达芙妮的长发与整个作品最顶部的右手起,随着逐渐生出的月桂枝叶绕至左手,最终将视线引导至达芙妮惊恐的面部!
左、中:莱奥卡雷斯《贝尔维德的阿波罗》,右:贝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局部,注意阿波罗头顶的的标志性发团
而这个造型更广泛的应用则是阿波罗的超级粉丝:17世纪法兰西君主路易十四,这个自诩太阳王的法国君主订购了大量以阿波罗结合自己形象、事迹创作的雕像放置在凡尔赛宫的各处。(有趣的是,暮年贝尼尼也曾被太阳王邀请至法国为其创作雕塑,但创作的阿波罗群像并没有受到太阳王的青睐,只存放在凡尔赛宫内一处偏僻走廊)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题材,阿波罗与达芙妮还有很多的经典作品,比如18世纪意大利画家蒂耶波洛(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两幅洛可可风格油画及19世纪英国画家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的学院派风格油画,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贝尼尼的这座《阿波罗与达芙妮》。
在前段时间与一个朋友的闲聊中,谈及生命的终结,朋友问:“如果不久之后即将死去,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立刻想做的?”。
我的回答是:“去意大利吧!死之前一定要亲眼看看贝尼尼的雕塑!”。而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就是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
前段时间添置的微缩版《阿波罗与达芙妮》,由Veronese Design工作室出品,整体尺寸36*16*22cm,细节还原度非常高!
https://wikipedia.org/wiki/Apollo_and_Daphne_(Bernini)
https://www.artsy.net/article/artsy-editorial-berninis-apollo-daphne-unnerving-depiction-unwanted-desir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广讲艺术”(ID:gh_67ce6830d17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