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对梵高《向日葵》狠下毒手!以“环保”之名胡作非为,引全网愤怒:判刑吧

00后对梵高《向日葵》狠下毒手!以“环保”之名胡作非为,引全网愤怒:判刑吧





最近,两个00后小孩用番茄酱怒砸梵高名作《向日葵》火上全球热搜。


旁边观众倒吸一口凉气,有的观众怒吼,有的则大喊:“我的天哪!”





而在刚没过多久的5月,


《蒙娜丽莎》才惨遭“蛋糕袭击”。



被捕男子大喊:“想想地球吧,艺术家们都想想地球,所有的艺术家都要为地球考虑,这就是我这样做的原因!”


地球问题的锅,我“蒙娜丽莎”可不背啊!



艺术品遭破坏,历史上的案例不胜枚举,


艺术家自毁、政权抗议、精神破坏、甚至是爱得深切等等令人瞠目结舌的原因。


艺术品从诞生以后的每一天都在和“生死”交手。





“环保人士”并不是第一次

2022年10月14日,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两个身着“just stop oil”环保组织成员向梵高的《向日葵》泼去了番茄罐头,


并且将两人的手黏在画作下方以示抗议。


其中一人高喊:“什么更有价值?艺术还是生命?它比食物更有价值吗?比正义更有价值吗?你更关心保护一幅画,还是保护我们的星球?”




而这并不是“just stop oil”组织第一次这么做了。


梵高的《桃花源》也没能幸免,抗议者用胶水将手粘在画框上。




将自己带去的海报,


黏贴覆盖在英国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于1821年创作的作品《干草围场》上面。






诸如此类的还有在梵蒂冈博物馆里《拉奥孔群雕》旁抗议。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桑德罗·波提切利著名画作《春》;

甚至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庆幸的是,这些抗议者多是选择具有保护措施的作品,或是只在画框边、石柱上。


未对作品做出毁灭性的破坏。而捣乱者也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不过他们的行为还有游行示威、阻碍交通、扰乱公共赛事项目等等,令人发指。



当然,这里不做其他探讨。单从事件本身,不怀疑参与抗议行为的本意。


只是不禁想问:“以伤害自己、扰乱公共秩序的抗议真的有效吗?”





相比一系列损坏公共设施这样,夺人眼球、博取关注的激进行为,


身体力行,自发投入到环保公益事业,


以榜样的力量,再通过流媒体去倡导、传递是否会更具价值?


不过除了这种有目的性破坏,更可怕且难防的是“精神病式”的摧毁但除了这种有目的性破坏。






“精神病式”摧毁
达·芬奇《蒙娜丽莎》


光是《蒙娜丽莎》前前后后遇袭不下五次,


1911年,被博物馆男性员工盗走;




1956年,画面下方被人以硫酸瓶击中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同年12月,被一位叫雨果·翁扎加·维勒加的流浪汉丢石头,


使左眼附近油彩损毁,而理由竟然是想进监狱,里面可以管吃管住。



此后还经历了被泼油漆、砸杯子,最终不得不给画的周围竖起了防弹玻璃罩。



很多一部分艺术作品被破坏,甚至是销毁,


但却很难对始作俑者进行任何惩罚,他们多被冠以“精神病人”的称号。






像是伦勃朗17世纪的画作《达那厄》,


被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泼向了硫酸,后有用刀划破。


整个画面中心基本被全部摧毁,耗时12年,才得以修复。




还有位史上无敌破坏王Hans-Joachim Bohlmann,


个人破坏超过了50幅艺术作品,造成约1亿3800万欧元的损失。


因精神疾病只能由他逍遥法外,对艺术品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正义”的摧毁
此外,更多对艺术品的破坏是为了向权威做出挑战,
对当时狭窄的生存条件下做出的反叛。


他们仿佛化身“正义的使者”,“纠正”着时代的错误。
罗丹《思考者》
立于克利夫兰美术馆前的,罗丹著名雕像《思考者》曾遭遇了管式炸弹袭击,



双腿被炸毁,无法修复。而这是少数罗丹亲自创作的原型之一。



伦勃朗《夜巡》
描绘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群像的《夜巡》也曾多次遭到破坏。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要属失业教师William de Rijk持面包刀,在画面上划了十多道口子,画布中央被扯烂。


后面经过了6个月的修复,但刀痕依旧明显。






迪亚哥·委拉斯凯兹《镜前的维纳斯》
同样被刀划的还有《镜前的维纳斯》,


当时女权主义者Mary Richardson用切肉刀在画面上砍了数下,


为了抗议女权运动者埃米琳·潘克赫斯特被逮捕的事件。


她说道:“我想要摧毁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就好像政府摧毁当代历史上最美的女人 Mrs. Pankhurst 一样”。




当时事件发生的场景也通过画作描绘了出来。

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遭到画廊主Tony Shafrazi


在画上喷了大大的红色“KILL LIES ALL”字样,


来抗议理查德·尼克松赦免威廉·卡利的美莱村屠杀行为。


好在表面有清漆的保护,博物馆管理员很快就清除掉了油漆。




不论是打着正义旗号的极端保护者,


抑或是对权力的抗衡斗争等等


作为参与公共“破坏”事件的人,


他们绝对化了自己权利与价值观,


通过所谓的反抗,来体现自己所谓的“正义感”。


但无非是“正义的冲动”下产生的非正义行为。


某种意义上,或许同邪恶一样恶劣。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